飛速中文網 > 其他小說 > 非洲創業實錄 > 第二百八十八章 長絨棉

第二百八十八章 長絨棉

    這次整個內羅畢市計劃遷入人口是八萬,加上之前存在兩萬人口,差不多能突破十萬,有望成為東非第一個人口突破十萬的大城市。

    而計劃中支撐內羅畢市這麼多人口的產業是紡織業,內羅畢周圍農業區,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就是棉花。

    同時,為了拓寬產品種類,東非有計劃在索馬里的河流上游區域,引入埃及綿進行種植。埃及棉又稱埃及長絨棉,其在世界上久負盛名,被譽為「白金」。

    埃及棉花原產南亞次大陸,喜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溫帶和熱帶季風地區最適宜其生長,世界範圍內隨着灌溉技術的發展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條件的乾旱地區集中。

    但是產出品質最優秀的就是埃及人改良後的埃及長絨棉,東非王國打算直接引入埃及品種的長絨棉種植。

    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和尼羅河沿岸,因為尼羅河的存在保證棉花種植不會缺水,其土壤的水分含量始終如一,濕度恆定在60%左右,氣溫更是恆定的高熱,日光照射和降雨量都太適合棉花的生長了,是個完美的天然棉花灌溉系統,典型的老天爺賞口飯吃。

    而在世界範圍尋找類似環境,那索馬里無出其右,雖然沒有世界第一長河加持,但是謝貝利河和朱巴河都是非洲大河。

    尤其是謝貝利河,在自然條件上和尼羅河最像,他們都是從熱帶草原氣候區域流向熱帶沙漠,在下游形成灌溉區域。

    目前埃及是世界第一大長絨棉生產國,在阿里時代,阿里大力興修水利,疏通舊渠,開挖20條新渠修築近30座水壩,推廣改良水車,試用蒸汽排灌機,引種新作物、新品種,著名的埃及長絨棉就是這個時期推廣的。棉花出口量由1821年的944包增加到1849年的25萬餘包,棉花種植為埃及棉紡織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紡織業發展又為阿里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來開辦更多的現代化工廠。

    當然,現在埃及的經濟體系已經徹底被英國人摧毀,尤其是棉紡織業,英國作為世界工廠,其最主要的就是紡織業,所以其殖民地的印度和埃及原本的棉紡織業都被其摧毀,變成單一的廉價原材料供應地。


    也就是說,現在埃及人是在為英國人種植棉花,阿里時代建立的紡織業已經不復存在。

    東非種植長絨棉,除了其經濟利益豐厚外,同時依賴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地區市場,它們不適合長絨棉種植,所以這方面東非具有天然優勢,也就不會和其本土紡織業發生衝突,因為定位不一樣,長絨棉的特性註定其主打高端消費市場。

    所以恩斯特的計劃,是在索馬里地區的北方省,朱巴省新建數個長絨棉種植基地。

    最後這些棉花在收穫後,轉運到內羅畢市,經過加工再輸出到中東和歐洲地區。

    威尼斯紡織業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紡織中心,所以遷徙到內羅畢的工人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

    同時內羅畢市又處在東非北方畜牧業產區附近,東非有計劃在肯尼亞草原養殖大量羊群。

    推動內羅畢市成為東非棉紡織中心的同時,成為東非毛紡織業中心,甚至恩斯特都打算引入遠東的絲綢技術,在大湖區基蘇木市再建設一個絲織品產業中心,同內羅畢,蒙巴薩一起構成東非輕工業製造中心地帶。

    目前奧匈帝國因為戰爭原因,弗朗茨同黑興根王室合作開發肯尼亞地區的計劃也遲遲沒有進行,所以東非只能先單獨對肯尼亞地區進行開發。

    而奧匈帝國也不是沒有對肯尼亞開發起到助力,威尼斯地區大量農民隨着移民船隻,在姆特瓦拉港登岸,然後乘船從魯伏馬河逆流而上,經過一段陸地上的行程,到達馬拉維湖,接着換船,再到達馬拉維湖西岸,然後湧入贊比亞地區。

    而被奧匈帝國困在城裏的威尼斯市民,則被東非輸入到東部的各個城市,大多數是用來推動東非手工業發展,就比如玻璃製造,紡織業,鐵器製造等。

    這些威尼斯市民大多數就是工人,所以具有一定技術,被東非各個城市瓜分,雖然其意大利文化屬性比較深,尤其是內羅畢最為突出,但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而東非的農村到那時早就只剩下單一的德意志文化人口,所以其所



  
惡的呃呃呃推薦:  
隨機推薦:  萬古天帝  百鍊飛升錄  重啟全盛時代  布萊肯林場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非洲創業實錄"
360搜"非洲創業實錄"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