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了農業國地位,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後更是直接躍居成世界重要的工業國。
實際上沙俄時代,沙俄就已經有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比如現在,沙俄已經是世界第五大紡織國,還有幾萬公里的鐵路,三千多家工廠,在蘇聯之前更是達到了接近一萬家工廠,三百多萬工人。
當前沙俄就已經是列強之一,能落後到哪去?只能說蘇聯是把沙俄的潛力徹底激發出來,讓沙俄在歷史上最接近世界第一。
遠東工業水平拉胯,但是在洋務運動時期也建設了一批軍工企業和官營企業,北洋時期到民國也發展了一批民間資本,等到1953年後,本土其實是有一批專業人士的,加上蘇聯的支援,也才勉強實現初步工業化。
恩斯特可以肯定,1953年的遠東基礎一定比當前東非王國的基礎要好的多,領導層也比東非王國有能力的多,而遠東一五計劃尚且實現的比較艱難。
所以東非當前的條件,工廠數量總共是一百七十多家,且多以低技術含量的粗加工製造業為主,民眾受教育水平也完全無法支撐工業發展。
像計劃經濟,主要體現在計劃二字,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是極其考驗一個國家的執行能力的。恩斯特如果要搞五年計劃,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才問題,這些都需要高素質人才來執行。
東非王國發展農業,官僚能力水平還能滿足勉強跟的上,如果是搞工業,那就相當為難他們了。至於當前東非現有的工業,那都是德意志地區外溢出來的人才來實現的,黑興根工廠的管理層都是從德奧兩國挖掘和僱傭來的,說到底還是人不行的問題。
(本章完)
一筆閣 www.pinbige.com
第一百一十九章 薄弱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