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6月17日(半個月前)。
「哐砌,哐砌」
悶熱的鍋爐房裏,工人赤膊上身,開始往鍋爐中添煤,隨着溫度持續升高,機輪帶着巨大的曲軸開始運作,發出刺耳的噪聲。
壓力表的指針飛速上升,最後穩定在合理區間內,蒸汽機源源不斷的將動力輸送到整個工廠內。
隨着履帶和轉軸,一台台蒸汽機帶動着一千五百多台機器飛速運作。
膠州紡織廠,黑興根日用品公司唯二的紡織工廠,和柏林紡織廠不同,這裏全套英國進口紡織機。
柏林紡織廠即黑興根紡織廠,是在柏林收購後的紡織企業改建的,所以用的是普魯士自主製造的裝備,規模也不大,機器數量才百十台左右,在膠州紡織廠建設完成以前,一直是東非最大「普魯士」軍服生產商。
在東非殖民地時期,普魯士軍服不僅是軍服,同時是民用服裝,男女老少,除非是歐洲移民,基本上都只有普魯士軍隊作為服飾。
現在東非王國建立了,自然不能再這麼搞下去,不然真的成「普軍」王國了。
而且最近恩斯特為普法戰爭做準備,開始生產普軍制式軍服,準備囤積一批給普魯士軍隊供貨,所以柏林紡織廠乾脆放棄東非業務,直接在德意志地區就把成品銷售出去。
而遠東的膠州紡織廠開始代替其運作,膠州紡織廠是原先三個小廠重新整合出來的,主要是為了方便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為了配套相關基礎設施,就比如膠州廠屬的私人消防局以及員工家屬樓,廠內到碼頭道路,廠屬發電廠(主要提供照明電力),廠屬修理廠等。
為什麼用紡織機用英國設備,理由也很簡單,性價比高,英國是世界第一紡織大國,相關技術方面積累確實比普魯士高的多,機器故障率低,而機器故障在歐洲還好說,維修人員和零件替換都方便,在遠東確是致命的,不提前囤積一堆零件,機器就敢一直罷工到零件從歐洲運過來為止,同時技術人員也是高薪聘請的專業人士。
膠州紡織廠大約有7000多名工人,產量高達70萬匹布,除了供應東非外剩下主要在整個東亞地區銷售。
在此地建廠的好處也很明顯,除了港口條件優良外,勞動力充足才是主要原因,還有就是工資支出低,原料也不缺少,同時靠近市場(遠東,朝鮮,日本)。
膠州紡織廠隔壁膠州服裝廠。膠州服裝廠同紡織廠其實是相連的,共用廠區的基礎設施。
「這是什麼衣服?長的可真奇怪!」
「這是西洋人穿的洋服,」
「這個我見過,他們叫西裝,一般只有西洋人里的那些大官才能穿,你看咱們廠,只有廠長和技師才穿。」
「不過旁邊這個東西我確實沒見過,但是和廠衛穿的有些像,不過瞧着比他們的好看,你看這帽子上面還有條這是啥東西?」本來想說狗,看着又不像。
「我看着有點像大戶人家門口的石獅子。」
「不會吧!長的一點也不像,這東西頭上帶着東西呢,還有這玩意是站着的,那石獅子我見過,長的都可好看,而且是蹲着的,這玩意兩條前腿都扒拉在前面,顏色看着一點也不喜慶。」
「管他是什麼呢!反正又不是咱們穿的。」
眼前,制出的成品就是東非自主設計的70式軍服(1870),帶有濃厚的歐洲風格,至於帽子上被討論的動物,實際上是帽徽,黑興根王室紋章上的那頭獅子,腦袋上自然是王冠,這種獅子在歐洲太常見,許多貴族家族和王國都有這個元素和雙頭鷹一樣。
70式軍服,共有兩款,草原以及沙漠型,唯一區別就是顏色不一樣,草原型,顏色為淺藍色,沙漠型為棕黃色。
帽子的變動最大,德意志諸國以及歐洲的軍帽長的和筒子一樣或者是大檐帽,東非軍帽則結合了兩種帽子的特點,和大檐帽不同的是他沒有那麼誇張的冒頂,而是和奧匈帝國的圓筒帽相似,但是沒有那麼規整,而是比較鬆散,同時由上到下,正面看接近一個梯形。
東非軍帽上正中央配有盾牌型帽徽,和國旗上一樣,顏色為黑紅黃三種配色,黃銅製成。
除了節
第二百四十二章 70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