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1914年的到來,東非新經濟政策算是初步和計劃經濟體制完成了兼容,按照東非政府的說法,這是既要計劃經濟指導,又要市場自由的東非特色的經濟道路。新經濟政策在批評和反駁聲中安穩落地。
而在東非經歷國家經濟體制上的重大改革的時候,歐洲大陸上,新的波瀾正在醞釀,並且準備將歐洲人帶入深淵之中。
「在希臘神話中,海妖塞壬專門用他的歌聲吸引航海者,凡是聽到她歌聲,禁不住誘惑的船隻都會撞上海岸上的礁石,如今歐洲各國的領導人,就像聽到了塞壬的歌聲一樣,不約而同的將歐洲拉向戰爭的邊緣。」在1914年2月的《萊茵人民報》上,東非新聞工作者如此寫道。
歐洲將會走向戰爭,這已經成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只不過沒有人會想像到這場戰爭的巨大破壞性。
實際上對於歐洲來說,戰爭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歐洲歷史上經常打群架,比如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等,都是參與國家眾多並且時間較長的戰爭。
但是這些戰爭發生的時候,武器的殺傷力還很有限,而歐洲人在享受了近五十年的和平後,他們已經忘記了曾經戰爭的傷痛,更是忽視了如今武器殺傷性提升的可怕性。
上一次歐洲最引人注目的戰爭也就是普法戰爭,雖然規模不錯,但是持續時間短,德國從一開始就處於優勢,從而沒有給兩國帶來太大的損失。
而巴爾幹戰爭中,巴爾幹各國之間的相互攻伐也是在短時間內完成,比如巴爾幹同盟對戰奧斯曼帝國,或者保利加亞和反保加利亞同盟的戰爭,都是幾個月內就完成的,兩場巴爾幹戰爭加在一起都不到一年時間。
而如今歐洲政客們大概都存在着「速勝論」,「決戰論」思維,很多人只想着戰爭一但發起,就會在短時間內結束。
前世一戰開始之前,幾乎所有參戰國都對戰爭充滿了信心,從殖民地戰爭中積累起來的巨大信心,認為戰爭是撈取軍功的最佳途徑。
特別是在那些在兩次工業革命中,日漸落寞的舊時貴族,更希望通過戰爭來重塑家族的輝煌,這些人成為最激進的戰爭推動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和地位,通過輿論來宣揚戰爭的美妙。
比如在英國,樂觀情緒普遍存在,認為戰爭幾個禮拜就能夠結束,畢竟,承平日久的英國人早就忘記了戰爭的殘酷,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英國人就沒有經歷過大型的戰爭,即便是美國獨立戰爭,他們也是吊打對面的一方,並沒有吃多少虧。
而且因為東非的原因,英國少了兩次布爾戰爭的教訓,沒有淪為歐洲各國的笑柄,雖然輸給東非也比較丟人,但總比前世被布爾人教育好的多。
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遭受了重創,但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整個國民陷入到瘋狂的復仇狀態中,想要一場血與火的戰爭來洗滌曾經的恥辱,全然沒有認識到戰爭會帶來多大的傷害。
普魯士主導的德國,近些年更是幾乎沒有敗績,打贏了幾次國運之戰,加上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實力突飛猛進,更是膨脹的沒邊。
在一戰之前,歐洲人的思維里,歐洲是世界的主宰,無論是老牌的英國、法國,還是新興的德國,他們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歐洲的軍隊在殖民地所向披靡,像推土機一樣碾壓過所有敢反抗他們的異邦土著,而與之相伴的是歐洲的資本遍佈全球,主宰着從象牙海岸到摩鹿加群島全世界大多數地域的經濟命脈。
如今歐洲文明展現出驚人的滲透能力,似乎全世界的文明可以這麼分類:歐洲的與野蠻的,這是歐洲的黃金時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民眾普遍存在着極其強烈的民族優越感與自豪感,這種優越感與自豪感並非全是宣傳的結果——他們的確獲得了非凡的成功。
他們對戰爭的看法也與今人不同,他們把戰爭看成是國家發展的再常見不過的途徑,與今人相比,他們更加崇尚武力。
換句話說,如今歐洲從上到下,不管是政客還是普通人,普遍存在着渴望戰爭的極端心理,他們將戰爭視為改變國家和個人命運的重要途徑。
總結下來,20世紀初的歐洲人,其實就是偽裝
第一百五十章 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