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村。
鄧世蘭家開始種植甘蔗。
自從聽了老弟鄧世榮的建議,鄧世蘭一家把大隊600多畝的公共山嶺給承包出來種甘蔗,在村里一些兄弟叔侄的幫助下,經過一年多的開墾,終於把這600多畝的山嶺全部開墾出來了。
去年以前,博白縣種植的都是春植蔗,普遍是二、三月才下種,不過從今年開始,已經有不少人推廣秋植蔗了,就是當年的9-10月種植,翌年冬收穫。
現在時間正好,鄧世蘭家便也順應潮流,種起了秋植蔗。
這甘蔗的品種也是有講究的,在博白有句農諺是這樣說的:「耕田勤換種,好過擔糞壅。」
解放前,博白縣種植的都是竹蔗、芒花蔗這種低產劣種,畝產只有1.5-2噸左右。
解放後,50年代引進印度290、爪哇2878。
60年代引進台糖134。
70年代引進桂糖1號、桂糖2號、桂糖7號、閩選703、粵糖63/237。
到了80年代引進71/210、桂糖11號、832、833、80/25、80/29、新台糖1號、桂糖12號等品種,畝產達到了3噸左右。
鄧世蘭家現在種植的,便是桂糖11號、12號以及新台糖1號。
甘蔗種植對於博白人來說不是難事,在分田到戶後,村民們多多少少都會在自家的坡地種點甘蔗,能賣就賣,不能賣就留着自己吃,反正那些坡地也不適合種水稻,基本都是拿來種雜糧和甘蔗的。
如今鄧世蘭家要種600多畝的甘蔗,光靠自家人和親戚肯定是種不過來的,便挨家挨戶的打招呼,召集全村人一起幫種。
對此,村民們也非常給面子,現在的鄧世蘭家在包山村,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家。
大女兒和大女婿,在幫他們的舅舅打理果園,一個月幾十塊錢的收入。
大兒子和大兒媳,在縣城舅舅的大飯店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就算沒有一百塊錢也差不了多少。
二兒子更是了不得,直接貸款買了一輛大貨車,現在天天在外面跑車,月收入有多少不清楚,反正肯定沒少賺就是了,就連跟着他混的卜大軍現在都人模狗樣的了。
如今,一家人又承包了600多畝的山嶺出來種植甘蔗,能不能賺錢村民們也不知道,但這股氣魄在全村那肯定是沒人能比的。
再加上,鄧世蘭的老弟,村里人誰不知道,那是公認的整個雙旺最有錢的人,而且還是那耶鄧氏的族頭,可以說是既有錢又有勢力,誰不得給三分面啊?
在這種背景下,鄧世蘭親自登門打招呼,不過是出點力幫忙種甘蔗而已,沒誰會拒絕的。
於是,在全村人的幫助下,鄧世蘭家只花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就把這600多畝的甘蔗全部種下去了。
種完甘蔗後,鄧世蘭讓人把家裏的一頭大豬給殺了,請全村人吃飯。
在家裏殺豬招待全村人的時候,卜中石正帶着卜大軍還有村裏的一個小夥伴卜大強拉着貨前往湛江,經過十個月的磨練,現在的卜中石以及卜大軍,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司機了。
兩人這十個月以來,四處幫人拉貨不知道跑了多少地方,而且跟着鄧昌銳這個真正的老司機學了那麼久,不管是江湖經驗還是修車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如今,除非是車輛出現重大問題,否則一般的小問題兩人都能夠輕鬆修理了。
鄧昌銳見他們已經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司機了,也就不再跟車,而是拿着這段時間掙到的本錢,做小生意去了。
此時,三人也剛好聊到卜中石家種植甘蔗的事。
卜大軍說道:「中石,你家種了那麼多甘蔗,等明年甘蔗開賣了,咱們都不用跑長途了,直接拉你家的甘蔗,恐怕都夠我們拉上幾個月的了。」
卜中石點頭道:「這個倒是真的,千幾噸的甘蔗,如果不另外請車的話,只是我這一輛車,就算能做到人停車不停,估計也得拉上一兩個月才有可能拉得完。」
卜大強道:「中石哥,你家的甘蔗明年要是大豐收了,估計能賺不少錢。」
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