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一句出氣的話語也不敢說,從方丈里出來。
只見岳林禪寺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陳舊的建築已經拆為了平地,顯得視野很開闊。
布袋和尚信步來到岳林寺改建的工地,發現大雄寶殿、天王殿、大悲閣,所有的工程都已經完成了基礎建設,的確都在等着木料運回來立柱上樑。
他暗自驚嘆:閒曠老和尚真的成精了,早在一年之前,自己出發伊始,他就已經算準了木料從武夷山弄回來的日期!
布袋和尚見此情形,不敢怠慢,馬上挖空心思,刮肚搜腸,苦思冥想着將那一大批棟樑運回岳林寺的方法。
他坐立不寧,便不停地在寺院裏來回遊盪,不知不覺里來到了原來的大雄寶殿前的一口古井旁。
他心不在焉地坐在井沿上,看着空明的月光像水一樣從高緲遼遠的天空流瀉下來,浮動在地面上,朦朦朧朧,縹縹緲緲。風物如夢縷,虛空如淡煙,一切似真似幻,令人飄飄欲仙忽然,布袋和尚似乎聽到了一陣隱隱約約的海潮音。
曾有古人將佛陀說法的聲音比喻成「海潮音」——音之大者,譬之於海潮;言之信者,誓之如海潮。天鼓無思,隨人發響;海潮無念,要不失時。
海潮音時節不差分毫,如佛菩薩的無緣慈悲,為眾生應機說法。
「梵音海潮音。」這隱隱的海潮音,是佛祖顯聖說法嗎?可是,大雄寶殿尚未建起,佛像尚未重塑
布袋和尚感到,海潮之聲是從古井傳出來的。他低頭向井中望去,井水之中飄搖着一輪明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輪水月一月攝。
江河湖海皆為水,何方月夜無水月!
他忽然想到了法界緣起「自在無窮」的佛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百界千如,百如千界,法界互融,事事無礙,圓融貫通
布袋和尚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他連夜返回了象山港,讓船員們將千辛萬苦才運來的木料盡數拋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這是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回到他的故國。他並不是衣錦還鄉,而是衣衫襤褸,光頭赤足,沿街乞討。但是,他受到的歡迎,比國王出巡更為熱烈,迦毗羅衛國的人民傾城而出,雙手合十,眼裏噙着淚花,恭迎佛陀的歸來。
佛陀沒有聽從父王的安排,住進王宮,而是與比丘們同樣住在了城外的森林之中。
有一天,一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佛陀住所,從車上下來一位貴婦,她就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的繼母,更是佛陀至親的母親——當初,釋迦牟尼(那時也叫悉達多)降生的第七天,他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魂歸忉利天,於是,他的姨母波闍波提成了他的養母,將他撫養成人。
波闍波提與佛陀相見之後,拿出了一件她親手織成的金光閃閃的袈裟——唯有佛才配穿的金縷袈裟。她雙手捧給佛陀。
然而,釋迦牟尼佛卻拒絕了,說:「謝謝,請您施捨給僧眾吧。布施僧人,將有大果報。」
波闍波提強調說:「可是,這是母親我特意給你織的啊!自從你出了家,每當想你的時候,我就手織金布,繡制這件袈裟,藉以寄託思念。可以說,這件袈裟上,每一針、每一線,都浸透着母親的心意與愛憐。」
佛陀十分感動,但他仍然說:「母親因為愛我才給我袈裟,這種恩情並不弘廣。如果你布施給眾僧,就是供養三寶,同時也就供養了我。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要這樣奉勸母親。」
佛陀又說:「我的僧團中有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供養他們,富德無量無邊。」
波闍波提明白了布施的意義,心情豁然開朗,於是,她高高興興將金縷袈裟奉施眾僧。
她在僧眾面前依次走過,面對這件異常精美、只有佛才能配得上的袈裟,無人敢拿。
最後,彌勒接受了下來。
不久,佛陀與弟子們游化到波羅奈國,這裏是彌勒的故鄉。然而,他剛生下來便被迫離開了故國,所以,這裏沒人認識他。
那天,彌勒身穿金縷袈裟進城乞食。
他本來就與佛陀一樣,身具三十二相,五官端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