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一代大文豪杜甫的生不逢時,顛沛流離的生活,張柬之一不由得感懷身世,悲從中來,禁不住仰天長嘆:「世上萬事皆可好,唯有文章不值錢!」
「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張柬之呆呆地望着池塘中的蓮花,神思悠悠,不能自已,陷入了綿綿的往事回憶之中
張柬之自小喜歡荷花。他稍為懂事時,就在他家後苑那口池塘稻田裏挖了一些蓮藕回來,栽到池塘里,不久,池塘里長滿了荷花。
早在他讀私塾那時起,就知道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做人的精神象徵。從那時起,張柬之一有機會就到池塘,看一看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別樣美景。
少年時的他,常常一個人在荷塘邊的樹蔭下看書,累了,就望着荷塘,想着蓮花發呆,想着誰?杜公瞻的《詠同心芙蓉詩》的景象: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當歲月蹉跎的影子漸漸拉長的時候,他已很少有機會再在家中庭院荷塘池邊看書了。
由於張柬之涉獵經書史籍,16歲那年,補缺為太學生。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便以帝王的輔臣期待他。由於功課緊,他再也沒有返家去荷塘池邊看書,再也沒有機會望着荷塘,想着蓮花了。
中進士後,張柬之起初調任清源縣丞。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張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監察御史,後累遷為鳳閣舍人。
這時突厥首領默啜請以女兒和親,武則天想讓武延秀娶她。張柬之進言說:「自古從無天子娶異民族女子的事。」觸犯了武則天旨意,被調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舊例,每年派兵五百駐守姚州,此地險惡有瘴氣,到此即死。
張柬之力陳其弊端說——
臣考證姚州,為古哀牢國,地處八荒域外,山險水惡。西漢時尚未與中國交往,漢武帝時唐蒙打通去夜郎、滇、笮的道路,哀牢卻不歸附。東漢光武末年,它才請求納為屬國,設永昌郡統轄它。徵收它的鹽、布、氈毯、毛織品以有利於中國。它西鄰大秦,南接交趾,珍奇的貢物充足。劉備佔據蜀地,軍備不足,諸葛亮五月渡過瀘水,徵收其物產用以補充軍備,派張伯歧去選取強壯士兵,以增強兵力。因此《蜀志》稱諸葛亮南征以後,蜀國因而富足。前代王朝在此設郡,是因為有利。現今它的鹽、布等賦稅不上供,珍奇的貢物不入朝,戈戟等兵器不充實我朝軍隊,當地資財不獻給天朝大國。朝廷卻耗盡官府財物,驅使、率領百姓去受蠻夷役使,以致悲慘喪生。臣私心為陛下惋惜。
當年東漢使臣翻越博南山,渡過瀾滄水,改設博南、哀牢兩縣。蜀地民眾為此愁苦,出使者作歌道:「越博南,過蘭津,渡蘭滄,為別人。」就是諷刺為貪圖珍奇物產之利,而被蠻夷役使的事。漢朝得其利益,民眾尚且唱出怨歌。如今卻是損耗國家儲備,開支、戶稅日益減縮,去讓陛下的子民以身軀肥野草,屍骨不能歸,使其老母幼子只能向千里之外哀號遙祭。朝廷無絲毫利益,而百姓卻蒙受終身慘痛,臣私心為國家痛心。
往時諸葛亮攻下南中,就地任用其首領統轄,不設漢族官員,不留駐守士兵。他以為設官留兵有三難:設官勢必漢人與土著民族雜居,將引起猜忌怨恨;留兵轉運糧草,禍患將日益加重;日後突然反叛,勞民費財必然嚴重。因此粗立法規綱常,自然長久安定。臣以為諸葛亮的策略,確已盡籠絡蠻夷的綱要。現今姚州的官吏,既無強固邊防抑制外寇的意識,又無諸葛亮能擒能縱的本領,只是苛索詐取,任意掠奪殘害;煽動其首領,使之結成宗派;或卑躬巴結,向蠻夷獻媚,行禮跪拜恭敬屈服,不再以為羞恥;或帶領子弟門生,嘯聚凶暴愚昧之徒,聚眾賭博,一擲萬金。總計逃亡在姚州的罪犯,戶數超過二千,專門從事搶劫。同時,姚州本是龍朔年間武陵王主簿石子仁奏請設置的,此後長史李孝讓、辛文協死在土著人眾手裏;詔令郎將趙武貴前去討伐,士兵無一生還;又派將軍李義聏繼續前往征討,郎將劉惠基戰死,該州始被廢棄。臣私下認為諸葛亮的「三難」之說,盡都應驗。
垂拱年間,當地民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