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教的進步和發展對經濟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唐朝經濟更加全面、穩定地發展起來。
1、佛教作為佛教本身作為一種經濟實體,尤其是寺院經濟的發展,對封建經濟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大量的農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開墾出來的,寺院農業的發展,改變了中國傳統農業分散、孤立的小農經營格局,這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對社會生產力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佛教特殊的消費形式和消費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進步與發展。因為唐朝的佛教活動需要用到各種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載了佛教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商品的消費;而且唐朝。
宗教生活較為自由,許多人篤信佛教,並不吝錢財投入到施捨建寺、修經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費當中。
3、佛教觀念和佛教道德。佛性平等及農禪思想等也都通過影響人們的觀念和意識而對人們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最終促進並。
加快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文化方面,佛教文化對唐代藝術的發展及影響:佛教的本土化漸趨成熟,,,佛寺、石窟、塔等佛家建築的大規模興建,佛教繪畫、造像、壁畫等特點顯著,雕刻製作水平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在佛教禪理的影響下,使唐詩達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充滿佛理的詩歌主要是對佛教和佛教徒的詠頌,或是對佛教禪理的直接傳達。唐詩中除了表現寺廟建築、佛教壁畫、佛教音樂和梵宇靜境等詩作外,受盛行的佛教影響,還出現了許多文士與詩僧交往的唱和之作,《全唐詩》中共收錄此類詩篇 2273 首。
社會生活方面,佛教與唐代社會生活也密切相關,對於廣大普通民眾來說,他們對佛教近乎痴狂的崇拜主要是基於求福求利的現實目的,佛教更廣泛地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涉及飲食文化、社會救濟、節日習俗及民風等。為滿足佛教僧人飲茶的需要,很多佛教的寺院廟宇大力種茶、制茶,不僅掌握了一些種茶、
制茶的方法與技術,甚至還發現了一些新的茶葉品種;佛教倡導
善行善舉,在日常生活中,僧人們非常認同慈悲為懷的理念,把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作為他們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佛寺廟宇、僧尼們出現的扶貧濟困、施醫治病等善行善舉也就不足為奇。
佛教的一些獨特的節日與中國傳統的節令習俗相結合,並逐漸滲透至民間,廣大民眾受到了較深的影響,唐代前期民間影響較大的節日主要有佛誕節、盂蘭盆會、上元節等;這一時期佛教的繁榮與興盛對民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各階層逐漸認同佛教的慈悲向善、眾生平等、好生惡殺的理念。但對廣大民眾階。
層來說,也起了一些消極的影響。
聽完一定禪師對佛教在唐朝的影響後,張柬之突發奇想,兩眼望着一定禪師,「在唐朝,佛教和道教各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包括統治者、老百姓方面。另外,據說李白是正式入了道教的,白居易和王維等人則是崇尚佛教。」
一定禪師:李唐統治者以老子後人自居,大揚道教。而同時,唐太宗又派玄奘西去取經,弘揚佛法。
公元 618 年,李淵父子利用農民起義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統一的唐王朝。他們接受隋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穩定民生,鞏固社會秩序的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佛教文化作為唐代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達到了鼎盛階段。在隋代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礎上,入唐後又相繼建立起許多新的宗派。這些宗派有高度發展的寺院經濟作支柱,創造了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代表了當時哲學思維的最高水平,影響着大批士人,左右時代思潮,而佛教的進一步普及化,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使佛教的某些基本教義也變成了大眾的觀念。
唐代諸帝對於佛教的態度,出於真正信仰者較少,普遍地是從政治上考慮,並且集中表現在對於儒釋道三教關係的安排上。從總體看,唐王朝對三教是採取以儒為主體,調和並用的政策,表明在思想統治的方法和手段上開始成熟起來,給佛教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自唐太宗李淵登
840 章 宦海風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