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落難情緣 > 847章品《維摩詰經》(5)

847章品《維摩詰經》(5)

    釋如說完七品後,稍為停了一下,一定敬上一杯禪茶,他呷了二口,清了清喉頭,然後向着一定,似問非問:「淨業」

    一定也效仿着他的口吻:「淨業是?」

    釋如哈哈一笑,說開來:「久積淨業稱無量」,多生累積的修持,到達無量成就境界而成為佛。淨業不是善業,善與惡是一陰一陽,是相對的。沒有惡業僅有善業還不能算是淨業,淨業是善惡二邊都不着,無着無依,非有非空,連空也空。佛境界是淨業,十方三世諸佛國上皆是淨土,因為心淨所以國土淨。

    「導眾以寂故稽首」,作為導師領導一切眾生進入寂滅涅盤,因此向佛叩頭禮拜。寂或涅盤不是死亡,超過了清淨安詳,是在無比混濁、無比動亂中的清淨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頂上,在沒有風沒有任何聲音的時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過你到了那裏,或在打坐中進入這個境界,可能反而會覺得可怕。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東西。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質、他的精神與天地宇宙法界的觀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種變化。所以不應該以凡夫境界的意識妄想,隨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無所不在,為何我們看不到呢?譬如太陽永遠在天頂,我們在夜裏看不見,並不是太陽不照地球,而是我們所處的地方轉到背對太陽的緣故。所以我們看不到佛的神通,見不到我們的自性,是由於自我的妄想、煩惱、業力阻礙住了。

    我發現有些人聽經不看經,自以為記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終不開。文字智能一定是從讀經來的,光靠玩弄聰明,以為耳朵聽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開不了的。釋如看了看似睡非睡,閉目養神的張柬之,搖了搖頭,正待繼續講下去,豈知張柬之心水清醒得很,「經書在那?老夫倒想親目也!」


    釋如猛地聽張柬之如此一說,知道遇到了高人,連說「善哉,恕貧僧失言。」

    釋如致過歉後,繼續講:「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在十方無量國土中,一切佛任何時間都在說法,眾生法眼清淨、自心清淨了才能見到、聽到,這就回到了前面頭兩句「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自然能見聞十方佛在說法。

    中國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禪宗,是以《維摩詰經》為最重要的根據,下面要講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別稱,成了佛是一切世間法出世法之王,這個法不要認為是結手印、念咒子、敲木魚或者心裏面作些古怪的觀想;真正的法緣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見,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想像的,一切善知識諸佛菩薩都常以法財作布施,注意這個「常」字。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我們要證的菩提道果。持戒修訂都是想做到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但是自己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問題要仔細參究。下一個問題,成了佛還動不動念呢?

    注意這裏「能善分別」,是有分別,不是無分別,佛能善於分別一切法相。凡夫的分別作意,不落善念就落惡念,或落於不善不惡的無記念。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作意而不着。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就是第一義,佛學的解釋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於第一義而不動」,在這上面沒有動過。

    比方從上課以來雖然聽見了,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那能聽的有動過嗎?要在這個地方參究一下「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從凡夫心意識的境界,好好在這裏去用功參究,慢慢可以達到「心淨已度諸禪定」。例如我們對於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現在、下一秒鐘,這些差別的境界都不可得不存在,但是那個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因為「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之後,才能達到佛境界,自在而不執着,所以「是故稽首此法王」。佛說一切法,不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着於有,也不着於空。不有就是空,



847章品《維摩詰經》(5)  
洪門十一少推薦:  
隨機推薦:  天道天驕  逆天邪神  寒門崛起  神話版三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