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視察完漁陽邊市的最新建設情況,也聽取了田豫、田疇對草原諸部響應情況的匯報後。
一個假道伐虢的方案,也就熟極而流地在他腦中成型了。
此後半個月,幽州軍高層自然是全速運轉起來,
一邊秣馬厲兵,一邊製造藉口、搜集證據,以掩飾己方即將動兵的真正目的。
當然,這些工作分工都是很明確的,有條有理,絕不會出現紊亂。
找罪證和放煙霧彈的事情,諸葛瑾自會親自操刀,不用旁人過問,以確保最高的保密級別和最佳的突然性。
秣馬厲兵臨陣磨槍的事兒,自然是趙雲親自操心。而且趙雲的備戰工作,也不是從九月份才開始的,而是早在七月份、諸葛瑾剛到幽州後不久,就已經開始部署了。
八月初趙雲就已經開始練兵、適應一些新裝備,如今到九月底十月初,部隊已經調整到了最佳狀態。
而諸葛瑾為趙雲準備的這件新裝備,說穿了也不稀奇,其實就是雙側馬鐙。
雙側馬鐙這種東西,諸位看官應該都不陌生,後世歷史研究有明證的,口口聲聲都說雙側金屬馬鐙的實物遺蹟,最早在南北朝時的北魏出現。
不過諸葛瑾倒是沒跟其他穿越者那樣自視甚高,覺得自己能拿出雙側馬鐙,就有什麼逆天的效果了。他這人還是比較謹慎的,來到這個世界這麼多年了,他一直有暗中觀察、考察各方諸侯的騎兵裝備情況。
根據諸葛瑾的觀察,如今這個時代,雙側馬鐙的雛形其實已經有年頭了。至少在董卓之亂後的諸侯混戰中,各方都在戰爭對抗中自然而然改良裝備,至今也有十幾年了。
只不過,這個時代的原始雙側馬鐙,還是兩邊各一個麻繩圈套在腳上,踩不穩,也沒有全面普及,只是一些馬術不好的士兵,自行改裝的,好讓自己在馬背上控馬稍微穩一點。
而這種原始的東西,也不是很安全,算是風險和收益正等。雖然騎射時更穩了,更能解放雙手,但要是一個踩空,腳套進繩圈裏,人又從馬背上仰面倒下,那極有可能被奔馬拖死。
除了麻繩圈做的簡易雙側馬鐙外,諸葛瑾也不敢保證世界上存不存在木質踏板的雙側馬鐙——
畢竟要證明一個東西存在,那是很容易的,拿到實物證據就行了。而要證明一個東西不存在,那就很難,不能靠枚舉法。他沒找到說不定只是他見識少呢。
後世沒有木質和麻繩雙側馬鐙的文物,或許只是這些材料更易腐朽,存不了一兩千年。但任何古代器具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不太會憑空冒出來。
所以諸葛瑾此番弄出來的新馬鐙,他也沒敢托大,覺得真能起到什麼逆轉乾坤的效果,只能說是錦上添花了。
因為是第一年嘗試做,諸葛瑾沒有選擇用鐵打,而是先讓人用木板削了幾千副,給趙雲的部隊先試驗性地裝備磨合。
這樣一來是便於保密和後續疊代,萬一戰場上有個別遺落泄露,將來自己也好再拿出升級版,繼續多保持一段時間的技術優勢。
畢竟一線士兵的個人裝備,到了戰場上難免會因為傷亡而丟失,對於敵人將來仿製的提防,絕對不能鬆懈,能多保密一段時間就多保密一段時間。
二來麼,先用木頭削幾批,也是為了不用開模鑄造,可以多造幾種形狀,讓士兵們實戰使用幾個月後,反饋具體哪種造型最合腳效果最好,來年再用金屬材質大批量量產。
畢竟諸葛瑾前世只是知道有金屬馬鐙這麼個玩意兒,但他自己前世幾乎沒騎過馬,也沒怎麼接觸實物。萬一初次設計有問題,直接想當然搞成兩個「自行車踏板」那樣的東西,最後發現效果不好,那不是浪費麼。
還不如多弄幾個原型小批量實戰測試搜集數據。這種工程學思路,同樣是漢朝其他人不可能具備的。
最後,也是出於同樣的保密考慮,諸葛瑾今年並沒有選擇立刻同時推出硬質高橋馬鞍,決定一步步來,先上雙側馬鐙,高橋馬鞍則再緩一兩年,等將來再次跟曹軍全面開戰時再投入。
畢竟任何一件純拼創意、卻沒什麼工藝難度的裝備,一投入戰場就有泄密可能,技術優勢可能也就保持個一兩年,敵人
第446章 如龍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