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諸葛亮拋出「把林邑稻種和相關種植技術分享給益州人」這個不可思議的驚天利好時,二劉會晤的結果,就已經註定沒有懸念了。
劉璋一方,無論是想限制劉備軍入川的兵力規模、還是催促劉備軍儘快擊退曹操,都再也沒有開口的立場。
自此開始,劉備想來多少人,就能來多少人,想待多久,就能待多久——我又沒白吃你的,我都「自帶乾糧」了,還順帶送你一場長遠富貴,你還有什麼好不滿意的?
劉璋本人並不是什麼政治上很敏銳的存在,他乍一聽諸葛亮的建議時,也是絲毫沒有多想,完全沉浸在對玄德兄和孔明先生大公無私的欽佩之中,連連給二人敬酒,口稱盛德。
整場酒宴,就在極其融洽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回城的路上,劉璋還在不住口地感慨:自己真是遇到了大德之人,器量恢弘,平生僅見。
黃權、張任、嚴顏全都沉默不語,什麼都沒敢提醒。他們很清楚,這時候說出任何多疑煞風景的話,都是不合時宜的,是站到了益州士庶的對立面。
會晤結束後,劉璋自然不可能在江州久駐,僅僅飲宴三天,他就帶着黃權、張任回成都了。
只留下張松繼續待在江州,也是便於跟劉備接洽、提供劉備軍需要的物資、調度築城的徭役人力。
同時,劉璋也交代了嚴顏,讓嚴顏一切都聽張松吩咐,只要不是軍事防務上面的事情,其他張松需要他配合的,他都得配合。畢竟張松一個文官,想要徵發徭役也不那麼容易,總會需要駐軍配合的。
劉璋都當面發話了,嚴顏當然也不能抗命,如此一來,後續劉備軍在江州這邊的行動,也會更加便利。
可以說,只要劉備別想着武力接管江州城的城防,其他在江州城外的一切行動,哪怕大興土木、擴大貿易,嚴顏都不可能阻止了。
劉備一方,對這個結果也很滿意。等劉璋一走,劉備就和諸葛亮、龐統商議其後續的行動和時間表。
這天大約是劉璋走後兩天,九月十五。
劉備一大早巡視了一圈江北新城的築城工作,巡視完之後,趁着午膳的工夫,就順便跟諸葛亮、龐統聊了聊。
「我軍總算在巴郡站穩了腳跟,嚴老將軍已被子喬說服,江北築城的事兒,應該也不會有什麼阻礙了。下一步,我軍三萬人馬,又該如何部署分撥?後方建設、收攏巴郡民心的事兒,又該如何推進?」
諸葛亮最近在忙於規劃內政和收攏民心的事兒,畢竟林邑稻在江南的推廣工作,一直是諸葛亮親自在抓,勸農的事情他最對口,所以最近對軍事上的部署沒怎麼上心。
龐統也清楚這一點,見主公垂詢,他就趕忙抓住機會,先把軍事部分的設想說了一遍:「如今嚴老將軍既然肯配合,我軍在江北後方,也沒必要留兵太多。
為今之計,可留一萬士卒,在江北,以及此前入川沿線的魚復、巫縣等地,分兵駐紮,鞏固地方。再分兵一萬,北上墊江縣,駐守三江匯流的要隘,以免夏侯淵南下。
劉季玉來赴約時,就提到閬中、宕渠兩地先後被夏侯淵攻破了。算算日子,如今距離劉季玉說這話,又過去了五天。閬中距離墊江有三百里,中間只隔了一座小縣安漢。
宕渠離墊江更近一些,只有二百餘里。沿途並無縣城,多是板楯蠻、賨人部族聚居之地,只有蒙頭、盪石二寨。
我軍想要救援安漢、蒙頭、盪石,肯定是來不及的,倉促去救也沒意義,只會分散兵力。不如在墊江以逸待勞,等夏侯淵大軍來夾攻。
如此,我三萬大軍已部署了兩萬,剩下的一萬,可選精於水戰的,由甘將軍率領,於江北縣和墊江縣之間巡邏佈防,阻止曹軍水路滲透,還要分兵一部,控扼長江三峽航道要津。」
劉備聽了,頻頻點頭,龐統在軍事上的部署調度還是非常井井有條的,完全可以直接聽取。
劉備稍微過了過腦子,就接受了這個方案:「既如此,益德領兵一萬,駐防江北縣,與嚴老將軍隔江相望,興霸領水軍一萬,於墊江、江北、魚復三處之間機動巡防。文長領兵一萬,進駐墊江縣固守——
對了,墊江縣只留一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