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賞群臣的事兒,前後折騰了大半個月,終於塵埃落定。
典禮結束之後,劉備也派使者四出,去給駐紮各地、沒能來武昌的文武臣僚送上印綬。
根據路途遠近,最北邊的趙雲、糜竺等人,至少要一個月之後才能收到。
劉備在武昌舉行大典是在四月初,趙雲等人收到,就是五月份的事情了。
變更官職之後,很多人事上的職權調整,也紛繁複雜,需要處理很久。
整個四月份,劉備軍上上下下基本上都在忙這些磨合性的工作。
而北邊的曹操,今年春夏也一直在休養生息、恢復生產、打造雙側金屬馬鐙和高橋馬鞍、升級軍隊的裝備。
曹操陣營,去年因為翻越秦嶺作戰長達半年多,導致了巨大的軍糧消費、後勤損耗。後方都已經緊繃到了極限,至少也需要一兩年的恢復期,這段時間裏曹軍只能是採取守勢。
雙方相安無事,時間便悄然來到了建安十二年的五月初。
這天一早,劉備又一次聽取了諸葛亮的人事工作匯報,對文武百官的職權調整情況,也算有了全面的掌握,知道這事兒已經算揭過了。
搞定一樁大事,劉備便開始琢磨起下一步的佈局安排。
他也知道,自己控制的疆域已經非常廣大,而且比較割裂。所以自己不可能長期跟諸葛兄弟,還有二弟三弟駐紮一處。
雖然他也很想每天跟心腹弟兄們聯絡感情,一起吃喝玩樂同享富貴。
但理智告訴他,這種事情目前只能是偶爾為之,為了領土的長治久安,還是要跟之前那樣,東西分治。
於是,一早聽取完匯報後,午時劉備就順便召集諸葛兄弟、龐統、魯肅,還有關羽張飛,關起門來私下小宴一場,討論下一階段的戰略佈局,以及高層文武的轄區調度、治所調整。
因為都是自己人,而且是絕對心腹,連劉備本人在內出席者一共也就七人,劉備說話就比較隨意、直奔主題。
他開門見山先問:「去年血戰半年有餘,我軍和曹賊都已軍糧匱乏,一兩年內無力遠征。後續兩年,諸位覺得我軍當以何為重?是安心休養生息、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還是」
劉備問這個問題時,下意識也先看向諸葛瑾。或許是過去兩年,他每次有事兒都跟諸葛亮、龐統商議,跟諸葛瑾都只是書信往來,如今還是有些生疏。所以劉備不由自主就會想給諸葛瑾多一點表現機會,這也是為了更好的恢復、增強互信。
諸葛瑾知道自己只是負責定調子的,不用說得太具體,就先鋪墊幾句,給別人留下補充的空間:
「蒙主公垂詢,愚以為未來兩年,我軍確實當以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為主。也要輔之以吏治、選才、稅賦等制度的整頓,軍械和工巧的改良。
另一方面,兵馬戰備也不能鬆懈,雖然我軍不會擅自主動出擊,可一旦天下有變,有機會整合盟友,那也不能錯過。軍事上,只能說是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們也要抓緊分一杯羹,不能讓曹操變強。」
諸葛瑾這番話,說得四平八穩,從日常發展,到官、稅改革,再到技術和工業建設,軍事投機,四方面都提到了。
同時又不至於太具體,留足了其他人發揮的空間。
劉備聽後,只是微微點頭,也不評論,又轉向諸葛亮,示意諸葛亮也查漏補缺說幾句。
諸葛亮跟大哥重逢,不過月余,還是不太想搶風頭。但他如今名義上也官居尚書令了,對於司徒的大略方針,總該做出微調落實。
而且他太了解主公了,這種場合,不留下點乾貨,就太虛偽了。
諸葛亮想了一會兒,便基本肯定了大哥大部分的佈局,只是挑了其中一個點說說:
「我以為,休養生息、整頓吏治稅賦、軍備不懈,這些都是該做的,具體輕重緩急,可以到時視情勢而定。不過司徒所提革新『選才』之法,不知要如何革新?
如今還算是戰時,而且曹操去年才改了朝廷官制,我軍現在是打出復古大漢舊制旗號的一方,如果貿然做些傷筋動骨的改動,怕是於大義名分不利。」
諸葛瑾被弟弟指出了話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