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場宏大戰役,是可以完全按照戰前計劃打完的。
哪怕其中一方的戰爭計劃制定者,是諸葛瑾諸葛亮兄弟這樣的神算智者,也做不到。
所以,諸葛亮戰前定下的思路和方向,只能是在實戰的過程中,一點點尋找曹操一方的機會和破綻,等時機成熟了,再隨機應變去落實。
龐統建議張飛有節奏地層層抵抗、彈性防禦,在逐次後退中消耗曹操、逼曹操露出破綻,正是對這種思想的最好貫徹。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做好自己,不露破綻,一次次製造機會,那就是讓己方「不可勝(不可被戰勝)」。至於敵人有沒有暴露出「可勝(可以被戰勝)」,那是曹操決定的,諸葛亮龐統都不能代勞。
現在,曹操想要冒進繞路,急於派信使聯絡夏侯淵、制定分兵夾擊的計劃,這就是曹操終於露出了破綻、第一次把「可勝」暴露給了劉備一方。
既然如此,等了那麼久的劉備軍,怎麼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呢?
俘虜了曹軍探路斥候之後的第二天,正面戰場上的拉鋸戰,依然還在進行着。
張飛得了龐統的參謀,為了更好地實現誘敵計劃,後續當然要進一步加快後退的腳步。
前一天張飛放棄的防線,也就幾里縱深的山谷,今天他則準備一次性放棄十幾里,明天還可以保持這個速度。
按照這個進度來算的話,最多三天,他就要退到陽平關道口大營,然後跟甘寧合兵一處了。
當然,龐統給他做的計劃,並不用連退三天那麼久。
臨戰之際,張飛還有些擔心,便問龐統:「我軍昨日防禦、只退了三四里,今日若是一次性退十幾里,會不會過於示弱、讓曹賊看出破綻?曹賊和郭嘉,可是多疑得很。」
龐統卻非常有把握地寬慰他:「儘管放心,我們退得快是有道理的。正如當年子瑜說過的那個比喻:勢如破竹者,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我們沿着陳倉谷道紮營設防,豈能處處都跟第一道防線那麼堅固?後續的防線本就是粗製濫造,牆矮坑淺,一觸即走也是應該的。
而且我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試想,我們暫時退兵的目的,就是瞅准機會、確認敵軍分兵後就反擊。既然我軍計劃是要由守轉攻的,對於曹操來說,到時候就是轉攻為守。
這種轉換前的關鍵時刻,我們當然要確保最後階段丟掉的陣地,並不堅固,哪怕被曹軍奪取了,曹軍也無法在轉攻為守後利用起來。如果都跟昨天的營區那樣,曹軍奪了之後,能立刻把我們的防線用起來,那我們不成了給自己添堵?」
張飛聽到這一層考量,才算是徹底恍然大悟,豁然貫通。
確實,劉備軍現在正處在攻防轉換的關鍵時刻,這種時候,一定要確保丟給敵人一些破爛的陣地。這樣己方反攻時,才可以攻剛好踩在爛地上的敵人。
後世的彈性防禦,也都是這麼打的。
龐統雖然不知道後世戰史,但以他的敏銳,還是能隱約看透其中相通的道理。
而且這種撤退,就是要撤得相對快一點,才能防止曹操的部隊佔領後重新搶修——如果張飛還是一天退三四里地,那就算他把破壞搞得很徹底,搞成焦土,曹操也有時間自己花人力重修、步步為營。
但如果一天退二十里,曹操就沒這個時間了。
張飛徹底融匯了這一指導思想後,當天的後撤防禦自然是執行得越來越純熟、越來越精妙。
因為每道簡易防線上需要死磕的時間更短了,張飛一方付出的傷亡也就更少了,跟曹軍之間的交換比也打得更好看了。
每道簡易防線被放棄時,地上留下的陷坑都幾乎被填平,僅有的夯土牆都爛成爛泥堆,一寸好用的防禦工事都不給曹操留。
在後撤防禦了大約一個上午後,隨着三道簡易防線被放棄,張飛軍也累計撤了快十里地了。
而按照昨天龐統給他定下的計劃,山谷南北兩側、各有一個故意讓給曹軍一方佔領的重要岔路谷口,也都在這一過程中,順利被交到了曹軍手上。
第558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