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一號是大寒,張浩南陪同副市長翁劍鋒看了一圈工地,除開經適房和學校,還有就是新改造的大棚區。
總佔地面積超過六百畝,橫跨四個生產隊。
因為技術上比較先進,再加上還有一個常駐實驗室,在這裏上班的技術工作者也有自己的科學研究,所以市裏面來視察的時候,還是給予了一定的重視。
沙城土歸土,對「科學技術」有一種狂態的崇拜,只是在領域上比較狹窄,對前沿科技非常不敏感,基本技術官僚除非是名校出來的,否則關注點都在傳統行業領域。
連丁永這個老牌技術官僚也有這種「毛病」,但總體而言問題不大,對科學研究活動,還是保持了相當的尊重。
只是多少還是讓副市長翁劍鋒激動了一下。
「這個實驗室是不是就是去年三季度落成的那個什麼……食用菌精準育種實驗室?」
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翁劍鋒個子不高,站着的時候肩部不太平衡,主要是年輕時候他總是習慣用右肩,所以形成了這麼個站姿,說是後遺症也差不離。
他跟魏剛一樣,也是「地中海」,不過頭髮比魏剛要稍微茂盛一些,說話胸腔共鳴很明顯,中氣十足的感覺。
「對,通風系統都是特別改造過的,自帶備用發電機,還有廢料處理也是國內比較先進的管理水平。」
張浩南給翁劍鋒介紹的時候,一旁吳成林作為市區鎮分管農林水產的副鎮長,肯定也要做筆記的,不過現在就是意思意思,裝模作樣一番,給記者拍照用的。
「我十一月份開會的時候,聽說香菇品質好,有這個實驗室功勞吧?」
「實驗室去年春季就有雛形的,原先是建康林大的一個項目,正好有黔中省過來交流的研究生,於是就商量了一下合作,探討在沙城本地發展的可行性。」
「蠻好,蠻好!」
翁劍鋒頓時笑着道,「張總這樣捨得在研發上的投入,才是一個現代化農業相關企業的榜樣,很好,很好啊。」
他年輕時候做過農技員,深知農業技術領先的好處,今時不同往日,只盯着田間地頭肯定是不行的,效益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沙城食品」能有這樣的科研投入,性質是不一樣的。
來了五家埭村看到的不僅僅是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提升,這種兩年之內的劇烈變化,因為不算什麼稀奇,所以也打動不了翁劍鋒。
但實驗室的存在,就不一樣了,這是將未來的效益,也掌握在了手中,至少是掌握了主動權,這是眼界上的開拓,提升了農民乃至農村的時代格局。
翁劍鋒甚至已經想好了年底工作會議上的報告該怎麼寫,這是很值得大書特書的。
見翁劍鋒如此興致高,張浩南趁機道:「翁市長,不如題字勉勵一下實驗室,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自加壓力,敢於爭先!」
「自加壓力,敢於爭先……好!」
很少題字的翁劍鋒,今天也算是破了例,他以往寥寥數次應景,也是在國營農場和相關單位,像這種民營性質濃烈的地方,還是第一次。
看得出來他確實很高興,題字的時候,還跟張浩南笑着道:「早年在東面開河的時候,五家埭的包幹區,跟我們大隊的包幹區,就隔了一個商家橋大隊的包幹區。當時五家埭早上拉大白菜到大食堂的師傅,我全都認識,吳鎮長的幾個老伯,當時都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嘛,就跟我們現在一樣,實驗室出了成果,將來推廣到市場,得到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張總覺悟很高啊。」
翁劍鋒其實以前對張浩南談不上有什麼好惡,只知道這小子膽子確實大,敢打敢拼敢闖,能夠讓魏主任高看,肯定是有份量的。
但今天確實怎麼看怎麼滿意,主要是這家食用菌實驗室雖然投入運行已經幾個月,可並沒有在市裏面吹噓成績,而是穩定運行,保障產出。
他今天的流程安排,是走馬觀花看一眼,主要是視察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實驗室不是主要視察目標。
也就是說如果刻意安排,也不該是實驗室,而是學楊廣裝點一下普通家庭的門面。
338 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