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門,這座始建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依南京故宮的洪武門而建,在建成之後,一直享有「國門」的地位。
大明門的前方則是俗稱為棋盤街的街道,
棋盤街,北至大明門、南至正陽門、東至文德坊、西至武功坊。
由於皇城佔據北京內城中心區域,不准百姓穿行。
所以百姓在內城東西出行的主要幹道便是棋盤街,正因如此,東西兩面幾乎全是商鋪,人流比起崇文門甚至還要多上近一倍。
就是連衽成帷,舉袂成幕來形容也是絲毫不為過。
大明門的門聯,仍是百年之前,高中三元及第的解縉所提。
「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大明門有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
下馬碑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過了大明門後就是皇家的御道。
大明門後用紅牆圍起,沿中心御道兩側建有連檐通脊的長廊,名為千步廊。
千步廊之外環築高達六米多的朱紅色宮牆,牆外兩側集中了當時的中央衙門。
初建之時,千步廊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一百一十間間。
東、西折有向北廊房各有三十四間,東接長安左門,西接長安右門,皆連檐通脊。
東宮牆外邊是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宗人府、欽天監等官署。
西宮牆外則是五軍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職衙門。
兵部官署的正在千步廊的西側。
明朝兵部先是設有司馬、職方、駕部、庫部四清吏司,後改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
每司各有郎中、主事,各職司都是文官。
明初的時候曾設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衛所的管理,出兵的時候則是由兵部臨時任命統帥,授予將印,出征歸來交印。
但是土木堡之後,勛貴集團實力被削弱到了極點,明中以後,衛所糜爛更是不可收拾。
逐漸的形成了文尊武卑的局面,五軍都督府職權益衰微。
再到後來,五軍都督府根本沒有實權,府下的官職甚至後面成了武官的署職。
軍政權力盡歸於兵部,到如今,兵部已經是凌駕於五軍都督府之上,成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管理機構。
剛過午後,兵部大門和大堂之間,仍是一片沉悶。
如今邊氛暫斂,建奴已經出關,皇帝也已經是撤銷了勤王的詔書。
各地的勤王兵馬大部分都在返程的路上,按理來說應當是沒有那麼的事務需要處理,可以放鬆一二。
但是兵部的署衙之內,一眾穿着武官或是文官服飾的官員,卻仍然是是神色匆匆,腳步急促。
似乎還有着什麼在不斷的催促着他們前行一般。
相對於大堂的忙碌,內中的兵部二堂顯得極為安靜。
楊嗣昌身穿着正紅色蟒衣,頭戴着烏紗帽,此時正端坐於二堂之中,神色陰沉的審視着手中的公文。
身穿着緋袍的陳新甲同樣神色陰鬱,坐在下首的位置,此時正低眉垂目不知在思索着什麼。
「去年七月的時候,張獻忠、羅汝才就已經是就撫了。」
「馬上今年就要到四月了,九個月的時間,他熊文燦連張獻忠這些人營下有多少的兵馬,有多少的兵家,有多少的糧草都不知道。」
楊嗣昌心煩意亂,他實在是難以壓制心中的怒火,直接便將手中的公文一把捏起,冷聲罵道。
「強弱虛實不知道就算了,竟然連營寨的位置都不清楚。」
楊嗣昌只感覺太陽穴脹痛的厲害,他的心中現在後悔萬千,但是這世上卻又並無後悔藥可賣。
兩百八十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