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端午過後,京城不知為何,突然興起了一股西洋熱。
正確的說,應該是對西洋各國的歷史、神話傳說,以及羅馬教廷的興趣。
特別是有關羅馬教廷的傳說故事,幾乎在城中所有的說書先生口中不斷演繹。
百姓們對這種奇葩的宗教極其感興趣,沒事就燒個人玩,這不就是邪教妖人才幹的事嗎?
那些紅毛、黃毛、綠毛夷人,怎麼就信奉邪教哩?
聽說他們的君王還得接受什麼教皇的加冕才能繼位,天底下還有比皇帝老爺大的官?
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總是這麼樸素傳統,在他們的認知中,皇帝是天老爺的兒子,代天牧民,無論是道門還是佛門,都得聽皇帝陛下的。
獵奇之下,西洋熱很快就蔓延到整個京畿,似乎跟人打招呼後不提一嘴教皇、主教、加冕、孌童、燒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身處吃瓜一線。
原本這種獵奇的事最多就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之一,婦女們拿來扯閒篇的話頭,卻不想很快就被人擺上了台前,成為朝中大臣議論的對象。
因為像羅馬教廷的這種宗教理念以及它在西洋的特殊地位,算是戳中了中原官僚集團的核心禁忌,那就是君權與神權到底是誰大。
在西洋,各階層的人,無論是國王,還是領主,無論是騎士還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內思想與生活,絕對不能夠超越。
基督教規定了宗教儀式有七種:洗禮、堅振禮、懺悔禮、聖餐禮、終敷禮、婚禮、授職禮。
除最後一項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須施行的。
可以說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會的宗教儀式所包容,從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專門的宗教儀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約之下。
各種習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幾乎所有習俗都帶着濃厚的宗教色彩。
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與教會和宗教相關,即使是演劇也都演聖經中的故事。
當英國公張岳七十大壽這日,朝中的官員齊聚國公府賀壽時,眾人提及此事,就各自將八卦綜合了一起,開始說起了各種各樣的羅馬教廷奇葩事。
說實話賈琮對於西洋的宗教也是一知半解,但架不住他會胡扯啊。
他將什麼天主教、新教、東正教還有古希臘神話都扯到了一塊,什麼父女、母子、兄妹……
各種奇葩的不倫神話故事都講了出來,讓眾人在獵奇的心理上越走越遠。
「世上竟有如此愚昧無知、不顧人倫、不知敬畏的宗門教派?」
可聽着聽着眾人就品出不一樣的味道了……
原來西洋諸國,權力、財富、知識都集中在教廷的手中,王國的統治者竟然只是排在第二等。
再瞅瞅中土,哪怕皇帝始終不願意承認,自先漢以來,皆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幾乎所有的賓客都是這麼認為的,士農工商,他們作為國朝的第一階層,很慶幸大夏是皇權至上。
他們這群圍繞在皇權周圍的朝廷官員,高高在上,不用給那些和尚、道士磕頭,大夏也沒有什麼教皇的存在。
「幸虧我朝不是西洋……」
「但我朝不一定不會出現類似教皇的存在,別忘了梁武佛門之禍。」
賈琮突然幽幽開口,席間的氣氛瞬間一滯,隨後眾人紛紛哈哈大笑起來。
「永豐伯,佛門也得遵守禮部定下的規矩。若佛門敢有南梁舊事的想法,祠祭清吏司的同僚,絕對會笑眯眯的請他們的主持、大師,去禮部喝喝茶講講規矩的。」
這就是國朝的官員,他們對於宗教的壓制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優勢。
每一個信奉佛、道的君王,都會被朝廷的官員噴的體無完膚,噴完後還會聯合起來,暫時忘卻黨派鬥爭,團結一致的抑佛、抑道,甚至開展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
道門還好,這種玄之又玄、高來高去的本土宗教,很少摻和政治。
佛門這種喜歡搞事的教派,歷代以來,不知被屠了多少次。
眾人都覺得賈琮拿佛門說事,有些太過杞人憂天。
第四百三十九章 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