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的太陽升起,錨點計劃悄然展開。
哀歌在奏響,一批又一批的志願者懷着死意,成為錨點加入了「常理之外」的戰場,只為維持暗世界的秩序,監獄裏的犯人不知不覺間增加,不少殺人、縱火等案件被阻止,第一批投入了五百人,但卻救下成千上萬的人。
每天濱城都會定時向外界匯報『常理之外』的情況,全城無時無刻不在廣播,希望受害者們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殺害普通人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他們還幫助其他城市進行甄別是否出現『常理之外』的事件,儼然已成為了整個夏國的錨點。
而越投入錨點計劃,對常理之外的了解便更深。
這是由大數據統計出來的,具備一定參考價值的規律——
首先,每天「常理之外」投放的相片並不是固定的,但落在『絕望』的人身上更多,比如欠了賭債的,犯了罪的,家庭不和睦的,等等等等......會主動去做相片上的事情,甚至走到最後一步,完成『自殺』的。
在觸發機制這件事情上,卻呈現「收穫照片的,必定會淪陷」的結果。
這看似很絕望,收到照片就意味着詛咒,但實則不然。
根據濱城分析,這些情況並不意味着收到照片就遭到詛咒,也不意味着絕望更有可能收到照片,有可能是受害者偏差導致的結果。
只有受害者能記住相片的存在,致使結果呈現受害者趨勢。
這個情況同樣出現在錨點計劃上,看過照片不代表能記住照片,只有完成了第一次任務,正式成為受害者,才能記住照片的存在。
也可以解釋為絕望的人更容易激活照片。
但這也就是一個猜測,究竟是照片在驅使人完成任務,還是人因為自己的欲望而主動完成任務,便不得而知了。
頗有種互為因果的感覺。
從這些方面看來,錨點計劃似乎成功了,有了錨點的加入,濱城的局面看着確實沒有崩壞。
可大家都知道,這般下去,濱城的淪陷只是遲早的事。
實際上,濱城的局面正每況愈下,殺人、縱火事件仍在不斷增加,人貓人狗也越來越多,濱城至始至終都沒看到由壞至好的拐點,沒有看到平衡的希望。
這就是錨點計劃的局限性。
錨點必須源遠流長的一批接一批存在下去,那就意味着一次性不能投入太多人,可人數少了,執行力又不夠。
每天仍舊有大批量的案件在發生,在鄉村,在城鎮,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在大庭廣眾的廣場上演。
儘管濱城不斷強調,安全掌握在群眾自己手裏,平日裏不要隨便出門,物資會有人按時段補充,一旦收到警察的通知,就要儘快的找到安全躲避處,可仍舊有不少的人外出,不聽指揮,覺得必須自救。
逃離危險是人之常情,可帶來的騷亂與不安,更容易造成絕望蔓延,滋生「常理之外」。
代入群眾的視角,一邊是未知的危險,一邊又是警察的警告,明明什麼都感覺不到,偏偏死神在點名,早晚有一天,就點中自己的名字。
要麼被殺死,要麼成為相片的傀儡。
在絕望氣氛的籠罩下,很多人會抵抗不住照片的誘惑,踏入深淵。
實際上,還有諸多的猜想等着驗證。
譬如,應不應該殺死那些為非作歹的罪犯?
如果直接擊殺,這些不當人的罪犯早就被擊斃幾百次了,可偏偏照片最後的目的也是殺死罪犯,如果直接殺死他們,會不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造成更大的傳播?
或許會吧,但是必要時刻,警察們也絕不會因為這些猜想而束手束腳,如果一個人即將摧毀一座高樓,害死成千上萬的人,那是必須立刻槍殺,而實際上也已經這樣操作了。
究竟有什麼危害......也不得而知。
或許他們還未發現,或許他們發現了,但是不能理解。
杯水車薪是現如今濱城最真實的寫照,錨點計劃根本救不了太多的人,這就是一個充填人命的緩兵之計,如果要真正解決問題,只有兩個途徑——
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