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董事會討論之後,派拉蒙同意與北影的合作,在中國大陸投資建設影視基地,這次合作在資金和設備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有關技術上的要求卻遭到了美國商務部的駁回。美國對於技術性產品的管制很嚴格,這方面連蕭逸臣也無能為力。好在這次韓三平到美國來的主要是為了解決資金和設備的問題,有關技術合作的相關事宜只好暫時擱淺了下來。
在韓三平回國之前,蕭逸臣請他一起喝了一次下午茶,兩人坐在一起談論的話題,自然是和電影相關。
在韓三平眼中,蕭逸臣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18歲寫出了第一個劇本,開始在荷里活嶄露頭角;19歲獲得奧斯卡大獎,拒獎風波鬧得沸沸揚揚;22歲進入派拉蒙高層,之後派拉蒙出品的大片幾乎部部都是經典;23歲成為維亞康姆公司的董事,維亞康姆成功收購派拉蒙和百事達的案例被寫進了mba的教材;24歲成為維亞康姆最年輕的集團副主席,掌控全美僅次於時代華納的傳媒集團。蕭逸臣的人生就像他自己寫的劇本一樣,令人無限遐想。
「其實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拋開一些個人的情感因素,蕭先生為什麼就那麼看好華語電影?」雖然早就知道蕭逸臣既然選擇了投資亞洲娛樂產業,華語電影就是他無法繞開的選擇,不過蕭逸臣想在這時投資華語電影,還是多少讓韓三平有些驚訝。儘管這樣的結果是韓三平很樂意看到的,但如今華語電影市場的低靡讓他不得不對蕭逸臣的想法有些質疑。很多成功的華語電影人是千方百計的想要進入荷里活,但在荷里活已經取得不俗成績的蕭逸臣卻把目光放在了亞洲,作為海外市場開拓自然無可厚非,但是韓三平卻覺得蕭逸臣似乎有意在華語電影身上壓大注,這在他看來似乎有些捨本逐末。
「正如您所說的那樣,如果現在去投資一家電影公司,或許時機尚未成熟。但如果是去投資一個產業呢?」蕭逸臣的這個問題讓韓三平一愣,他隨即便明白了蕭逸臣真正的意思。別人這麼說,韓三平或許只會一笑置之,但是蕭逸臣這麼說卻讓韓三平不得不認真的琢磨了一番。
蕭逸臣能夠領導派拉蒙能.夠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迅速的崛起,年紀輕輕就出任維亞康姆的副董事局主席,其眼界魄力確實非常人所有。韓三平雖然身在大陸,但一直很關心華語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的發展,他這個局外之人,甚至比很多身在其中的電影人看得還要透徹。
正是因為很了解香港電影,所以.韓三平更想聽一聽蕭逸臣的想法,他知道眼前這個年輕人看問題比任何人都要遠。「我倒想聽一聽蕭先生的高見!」
「如果把香港電影的發展比作.一支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話,邵氏電影就是這隻股票的最初持有者,當這支股票價格開始上漲之後,其投資潛力也就逐漸展現出來。可以說正是邵逸夫的早期的努力使得人們看到了這支股票的潛力和價值,這時人人紛紛開始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在推動股價上漲的同時,邵逸夫也不得不面對更多強勁的對手,最後在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邵逸夫不得不放棄了對這隻股票的持有。隨着這家上市公司的不斷發展,它也不斷的在增發股票。股價的持續上漲讓更多的人開始購買這支股票,帶動了這支股票的火爆。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很多不理性的投資因素也在悄然增長。繁榮的背後泡沫開始出現,更多的投資和期望加劇了泡沫的膨脹,最後終於導致了泡沫的破裂,儘管這時也有很多人站出來試圖扭轉這種頹勢,但股價仍是急轉直下,從此步入低谷。等到它的價值再被人重新發現,股價又會再度上漲,隨後泡沫產生直至破裂。如果不進行干預,這種循環作為一般規律就很難被打破。」一部香港電影的興衰史由蕭逸臣娓娓道出,韓三平聽的卻是感慨萬千,如果之前對蕭逸臣他更多是一種對於年輕人的欣賞【消逝的小草:我更的不是小說,是寂寞】的話,此時韓三平心中就只剩佩服兩字了。即便是自己這個和電影打了半一輩子交道的人,也未必對香港電影有如此清醒的認識。
「那蕭先生認為香港電影沒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呢?」韓三平隨即問道。
「缺乏創意、人才流失、體制僵硬這些因素在我看來.都是很表象的,更重要的是香港這些娛樂公司的決策者們缺乏一種意識,他們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在競爭中獲得市場份額,
第一百三十六章論英雄話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