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姝不是一定要「借」浮白,但她決定和浮白建立深厚的友誼,因為浮白的身份可大不簡單。
當然,現在看上去浮白的身份還是很簡單的。
浮白父母是從北域逃難來江東的遺民,求庇於琅沂王,王斕見夫婦二人,男人擅長稼穡,婦人擅長耕織,就收容他們在田莊裏做了佃客,不幸的是婦人在生浮白時難產而亡,浮白的父親懷抱着嗷嗷待哺的嬰兒,不知道應該怎麼養活,正巧王斕去田莊巡視,浮白的父親就抱着浮白跪在王斕面前,把浮白賣為了僮僕。
王斕還從來沒有「買」過只會哭的僮僕,但情知要是不答應,這孩子就難逃夭折的命運了,於是將浮白抱回了大宅,還替浮白尋了乳母。
浮白生父在浮白兩歲時病死了,浮白就成了孤兒。
前生時,當瀛姝已經登上了後位,北齊派來了使臣,那位使臣是北齊的大將軍,驍勇善戰,他主動請命擔任使臣,為的是尋找他的兄嫂,而他的兄嫂,正是浮白的父母。
當時北齊大將軍一再懇求司空北辰及瀛姝,讓浮白跟他回齊國,司空北辰正圖與北齊修好,聯袂對付北趙等國,瀛姝當時也覺沒有拒絕的理由——浮白在大豫,只是個奴籍,再如何多智高才,也永遠沒有入仕的機會,而且就算在王斕的照顧下,脫籍為良,但身份仍然卑微。去北齊可就大不一樣了,他的叔父是極得北齊皇帝信重的大將軍,浮白就能成為北齊的貴族子弟。
後來,瀛姝聽說北齊的公主竟然對浮白一見鍾情,浮白竟娶了公主為妻,成了北齊皇帝的女婿。
再到後來,北齊和東豫的關係變得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浮白叔父畢竟是漢人,不願助齊伐豫,被奪了兵權,一代名將,最終被幽禁於囹圄,浮白為救叔父,數番奏諫,北齊皇帝大怒,強迫公主與浮白和離,浮白應當也是獲罪入獄——只因北齊並無必勝東豫的把握,北齊皇帝才不敢將他的驍將直接處死。
現在瀛姝手中,有後悔藥可服了。
浮白叔父為勇將,留在東豫,於東豫的社稷而言當然大有益處。
浮白的叔父沒有娶妻,因此也沒有子嗣,他為何不娶妻瀛姝不了解內情,但鮑將軍是將浮白視為親出這一點,毋庸置疑,彼時鮑將軍得知他的兄嫂雖然雙雙逝世,浮白卻為琅沂公親自教養,名為僮僕,實則卻與琅沂王諸多子弟無異,不僅知禮儀,其文才見識甚至遠超於不少士子,鮑將軍對王斕感激莫名,這也許也是他寧願違抗北齊皇帝的君令,也不肯率軍征豫的原因之一吧。
瀛姝卻知道,自家祖父當時受鮑將軍叩謝時,老臉一定漲得通紅通紅。
因為差一點,只差一點,浮白就被祖父送進宮裏當宦官了。
她才是浮白的大恩人,深覺浮白這麼個才貌雙全的小郎君,出身貧寒已經十分可憐了,若是因為多智、沉着這樣的優點,成了輔佐她的絕佳人選,然後挨一刀,直接跌進人生的底谷那可實在太悲慘了。
可瀛姝知道,祖父是因為心疼她,擔心她的安危,也多少,內疚沒能阻止她被強納入宮。
風雨飄搖的亂世,誰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必須要做取捨。
而關於趙氏心中的仇恨,不是那麼容易查明的,皇帝陛下也沒有追逼,瀛姝也沒有去追逼白瑛和浮白,這件事她沒有告訴南次,因為她隱隱覺察到虞欒事案從始至終,瀰漫着一般極其危險的氣息,浮上水面的僅只是一目了然的掠影,更幽深的地方,潛藏着的人事才最讓人驚心。
九月,重陽之後,陛下擬詔,封盧氏三娘為太子妃,大婚之禮定於明春三月,這一件事倒沒有引起什麼轟動,大抵也只有虞皇后顯然的喜上眉梢,倒是太子妃人選落定後,神元殿逐漸熱鬧起來。
賀夫人及鄭夫人,三天兩頭就去神元殿,偶爾的,喬嬪也會去湊熱鬧,這天她就把一件事,當成了笑話說給謝夫人聽。
「開始是賀夫人跟鄭夫人在打機鋒,一個夸二皇子,一個夸三皇子,賀夫人竟然說二皇子最是專情,鄭夫人笑而不語,只將三皇子一幅書畫給殿君評鑑,言辭倒還謙虛,賀夫人就回過神來自己的話太誇大了,但竟沒跟過去似的直接諷刺鄭夫人,只是講,幾個皇子若論詩賦的話,還是太子殿下佔優。」
第173章 爭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