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洱源,八千策軍和兩萬大理白蠻輔軍已在此埋伏兩天了。
洱源,顧名思義乃是洱海之源,當地江河溪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在洱源往北六十里處,有一條狹長的過道,西面是一面方圓四里多的湖泊,東面則是峰巒疊翠的群山,在其中的一個山谷,有八百天策最精銳的輕騎兵還有六千天策步兵,他們的任務是等八萬吐蕃軍全部進入洱源地界之後,攔住去路,關門打狗。
這個時候的「南詔」其實並未完成其一統西南的大業,南部有金齒部、濮子部、芒部等土著部落並未臣,北有浪穹詔、邆賧詔的餘部和矣羅識詔的全部盤踞在劍川與之為敵。
之前南詔雖與吐蕃結成兄弟之國,但卻是各懷鬼胎,南詔雖多次請吐蕃軍來援,卻從不肯放其進龍首關和龍尾城之間的腹地;而吐蕃也出於制約南詔的心思,暗中支持浪穹詔、邆賧詔和矣羅識詔,所以,南詔實際控制的地盤其實非常小。
在另一個時空,一直到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再無力征討南詔,內部忙着平亂和爭權奪利,南詔這才和吐蕃聯合出兵,侵佔了劍南道大量土地,史載南詔攻破嶲州,劫掠的物資和人口堵塞山路三百餘里。
靠着這些人力和物資的滋養,南詔這才平定南部諸部。後來唐朝緩過勁來,南詔吐蕃聯軍被李晟打得慘敗,南詔又立刻背棄吐蕃,指着《德化碑》給唐使看,表明心跡重新歸唐。
結果就是南詔不但不用歸還大片侵佔的土地,還在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的相助下,不但終於如願以償地消滅了盤踞在劍川附近的心腹之患,更是不斷向吐蕃開疆拓土,一直將國土推進到聿賁城,徹底將吐蕃勢力趕出雲南,打下一個大大的疆土。可謂人生贏家。
當然此刻埋伏在洱源腹地和北部山谷的一萬五千天策軍並不知道這些,他們唯一關心的是,八萬吐蕃大軍什麼時候能進入自己的包圍圈。
特別是埋伏在山谷中的七千天策軍,他們先行出發。已經在此埋伏快四天了,現在一個個都是苦不堪言。
在山谷中伏兵,並不是說提前一天或者半天去就行,而是必須三四天以上。山谷或樹林裏面埋伏有軍隊,就會有飛鳥在上空盤旋而不落下。對於百戰名將來說,一眼就能識破。
所以必須要足夠長的時間,還不能生火,一直保持安靜,這樣這些飛鳥便會逐漸適應,從而從外面看不出什麼異狀,達到埋伏目的。
當然,並是所有的埋伏都需要這樣,對付鮮于仲通和安祿山這兩個草包就不用,但蕭去病知道。恩蘭·達扎路恭乃是吐蕃第一大將,又怎敢掉以輕心。
於是這七千天策軍就受苦了,不生火,保持安靜並沒有什麼,關鍵是這裏氣候,濕氣特別重,而且晝夜溫差極大,又不能生火,又要安靜,可不就要了老命麼?
差不多已經有三成的士兵。已經出現了身體輕微不適的症狀,或是感染風寒,或是各關節隱隱作痛。
比七千天策軍還難熬的是十幾名趴在各處潛伏觀察的天策軍特戰隊員,在路邊的一座小山峰上。名叫胡月元的特戰小隊長正瞪着發紅的眼睛,用望遠鏡觀察着遠處的道路。
就在他看得眼睛都疼的時候,望遠鏡的視野里出現了一隊吐蕃哨探的身影,激動得他雙手都忍不住有些顫抖,捅了捅身邊的副手,小聲道:「吐蕃哨探來了!」
那副手正在打瞌睡。這時也猛地一個激靈,揉了揉眼睛看了一眼遠處路邊的幾個小小的黑點,連忙輕輕放倒身後那棵小松樹,聽到胡月元小聲說道:「總算來了,這是前面探路的十一名輕騎哨探。」
那副手看了一下時間,認真地用炭筆在一本小本子記下了時間和數目,隨後問道:「隊長,這吐蕃兵長啥樣?」
胡月元把單筒望遠鏡遞給他,小聲道:「能啥樣,還不是蠻子樣,一個個又黑又粗,跟黑熊一樣,強過南詔兵不是一點兩點,但比起我們天策軍,還是不夠看。」
「那是,我們天策軍戰無不勝。」那副手從望遠鏡里看到這些吐蕃兵一個個彪悍無比,談笑風生,傲氣十足,也是十分不屑,頗有些期待地問道:「不知道他們的前鋒要多久來?」
「等吧。」胡月元嘟囔道。
結果這一等,就足足等了兩個時辰,才看到一大隊
第二十五章 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