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報》發行後,影響力正在迅速擴大。第二天印刷的八萬多份報紙銷售一空,已經成功製造出了一股輿論。
第三天報紙銷量則變成了十萬份,並且在這個數值上穩定了下來。
京城兩百多萬人口,賣出十萬份報紙,簡直就是極為不可思議的。可是這個年代因為沒有其他像樣的報紙存在,加上文化分子對這些信息有較強的求知慾,以及這是皇帝辦的報紙,銷量自然就上去了。
同時還出現了二道販,把《大明日報》在京城發行的報紙,運到天津等地銷售,價錢馬上翻倍,可是依舊銷量很好。
不過《大明日報》在北方各省的發行很快就解決了,主要是朱由校提前進行了佈置,在北方各省設立了大量印刷廠,幾乎每個府都有一個印刷廠。報紙在京師確定內容後,立即用驛站快馬送往各個印刷廠進行排版、印刷。然後以這些印刷廠為輻射,向該府個城鎮進行報紙發行。
南方則在南直隸、蘇州、杭州等發達的城市各設立一個印刷廠,遠比北方要密集,因為南方城市人口更多,而且文化普及率也比北方高,辦報條件遠比北方要好。
為了《大明日報》能普及到全國,朱由校直接砸了三十多萬兩進去,就是用來建設各個印刷廠,以及發行渠道。
發行渠道倒是簡單,印刷廠也簡單,最大的問題還是印刷成本,或者說是紙張的成本。
好在皇家銀行與民資合股的造紙廠已經開始在全國各地建廠,為了能獲得廉價的紙張供應,皇家銀行將全國市場劃分成了八份,分別確定下了八家合資造紙廠,並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稅務局將隨後跟進,對這八家造紙廠進行保駕護航,通過稅收打壓競爭對手。
在報紙所用的紙張上,則採取了降低紙張質量的方式,只要能讓人看得清上面寫的字,並且不容易被弄爛,紙張粗糙一些沒有任何問題。
印刷成本下降,發行成本也不高,報紙畢竟是比較輕便的東西,運輸上比較容易。而且並不需要長途販運,北方每個府都有印刷廠,只在該府地界之內發行,運輸成本並不高。
在這一番佈局下來,《大明日報》的成本馬上降低,2文錢一份的報紙,已經不虧錢了,還能產生略微的盈利。2文錢實際上不少了,購買力差不多相當於後世2塊錢吧!明代豬肉價格大概也就是十幾文錢一斤。
《大明日報》第三期開始,開始陸續登陸南北各大城市,影響力迅速擴大,頭版依舊是國家財政、稅收等問題,並且刊登了許多讀者的評論,以及一些爭辯。
這種和讀者的互動,讓大明日報的人氣開始迅速上漲。基本上只要是讀書人,每天都要買一份《大明日報》,不僅增長見聞,還能參與到這些國家時政的討論、評價當中,還能在報紙上和別人打嘴炮。
通過民信局寄往報社的信件迅速增加。
隨着《大明日報》登陸各大城市,特別是在南直隸發行之後,銷量開始進入了一個恐怖的增長階段。
在極短的時間內,《大明日報》在全國的發行量,就突破了上百萬份。大明在考士子,就超過50萬人,達不到科考水平的文化分子,或者放棄科考的知識分子,起碼是十倍以上。
實際上在明代,只要家庭條件稍微富裕些,就會把孩子送去蒙學,一些普通家庭,也會省吃儉用的讓孩子蒙學。儘管也有許多家庭,無能為力供養子女上學,甚至是毫無機會,可是那些民生普遍較好的地區,進學風氣還是很普遍的。而且很多人進學,只是為了學點文化,如果表現得有天賦就去科舉,沒有天賦的話,起碼也能識字。
整個大明能識字的人,按照十分之一來算,也有兩千萬左右。
為了繼續擴大《大明日報》的影響力,朱由校又提出了逐級覆蓋的要求,很快《大明日報》便開始大力構建全面的銷售網絡。
除了城市內的零售,還發展送報業務。讀者可以訂閱報紙,每天有人送上門給他們。為了能影響到鄉鎮的文化分子,在鄉鎮同樣也有配送。報紙集中配送到鄉鎮,鄉鎮上的文化分子要看,可以自己去買,或者托人去買。反正在鄉鎮,托人帶張報紙還是比較容易的。例如一些賣肉的,挑擔賣貨的貨郎,他們走村串戶的,帶
第104章:驛站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