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電影發行排片上的事,都是由國家相關部門統一安排。
那時電影行業欠發達,國內電影院數量也不多,絕大多數電影院都算事業單位,為了給民間增加娛樂活動和文化宣傳由國家出資成立的單位。
既是事業單位,那領頭的相關部門一聲領下,一部電影排片多少就是多少,全國所有影院都按照得到的標準來就行了。
這是電影發行排片的第一個時代。
九十年代,民生經濟開始迅猛發展,電影行業的潛力開始突顯。
由華影集團這家央企帶頭,將國內曾經的事業單位型影院聚攏,率先成立了華影新線和華影星美這一北一南兩條院線,前者影院集中在北方,後者集中在南方。
北方的入行資本向華影新線看齊,南方的入行資本則向華影星美看齊。
華影集團搞出這樣的兩條院線分佈,也是為了更好的帶領全國入行的資本大力發展院線行業,只有院線行業發展起來了,電影行業才會有更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就此,入行資本根據華影定下的標準,或收購事業單位型影院轉民營,或出資建設新影院來發展這份新興行業。
當時成立院線沒什麼標準,頭一批入行吃螃蟹的企業在華影的支持下,拿到一塊院線牌照輕而易舉。
也就如此,各大院線在九十年代紛紛成立,包括大地院線、太平洋院線、盛海光明院線、重慶保利院線等幾家如今的大院線都是那會兒吃螃蟹的企業。
同時,排片發行權力下放,由華影集團安排並分配給各大院線,相當於國營電影經濟正式過度到民營,完成了整個行業的升級,確立了電影市場經濟轉民生發展。
那會兒上映的電影也少,基本都是華影牽頭各大院線,討論和判斷一部電影的市場效應如何,應該給初始排片多少合適,然後一個統一的初始排片安排就如此商議成了。
這就是電影發行排片的第二個時代。
九十年代末的那幾年,電影行業有所發展,每年上映的電影多了起來。
電影一多,每一部電影都商量一下哪有那麼多時間,再向之前那樣商量排片顯然不現實。
這時,大導演、大製片公司有了話語權,他們的作品被默認為檔期頭部電影,也就是值得被商量排片的電影。
其餘導演、製片公司名不經傳,那他們的作品也就沒必要一群大佬再商量,把幾部頭部電影的排片份額確認好了,剩下的份額這些電影瓜分就行了。
電影市場由此出現明顯階層,這也讓新入行業的導演及沒什麼好作品的製片公司不滿。
每個導演每家製片公司都認為自己電影很好,就因為沒名氣沒資歷就默認排片低?就默認自己的作品比不過那些大導大公司的作品?
為了反抗壓迫,為了抵制這個規則,盜版出現了。
當時很多在上映中的電影,盜版資源如光碟、膠帶之類的就流入了市場,也是背後的製片公司故意為之,就是要擾亂一群大資本定下的這個不公平的規則,從而擾亂院線市場。
新人導演拍的作品,沒珠玉在前的製片公司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很難讓人相信它的市場價值,這就是院線資本們的想法。
但華影作為央企,作為要帶領行業發展的企業,為了安撫,為了儘可能的公平,就和相關部門牽頭出策出建議,就有了路演、點映、展映、預售、首映這些環節。
院線資本既然不相信你的作品價值,那就拿你的作品去以上環節去溜一圈,是騾子是馬在上映前溜一溜,探一探市場反饋判斷出大概的市場價值,總比拿嘴去吵架,去默默反抗強。
院線資本跟導演沒仇,跟製片公司也沒仇,只要你的作品體現出了價值,他們也巴不得給你的作品多點排片,因為他們靠的就是賣電影票賺錢。
這些環節不是強制的,但總歸是一個較為公平的法子,也算給新
第898章 密鑰發行與預售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