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就是繼續發行銅錢,但調整銅錢的含銅、錫、金的比例,然後效仿以前的大錢製法。
諸如王莽鑄造發行的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東吳的大泉當千、當五千。
當然了,咱們不用這麼大面額,當二、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一百,就差不多可以了。
各種面額以含銅量多少、厚度、大小、以及不同圖案等等來區分。」
「第二種是發行匯票。
發售一紋、二紋、五紋、十紋、二十紋、五十紋、一百紋和兩百紋、五百紋、一兩、二兩、五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百兩的匯票。
這些面額的匯票能組成任何數字,也就能滿足任何的交易需求。
我們既然沒收了他們的書籍等等、也將他們的工匠給給集中管理了,他們就沒有偽造的可能性。
扶桑的匯票可以不用大明匯票的紙張,以結實、耐用為主。
也不需要和大明匯票一樣的尺寸,長五寸、寬三寸就行,如此成本就降下來了。
扶桑為了解決貨幣的流通問題,就出現了藩札,類似我們的大明匯票,只是這個藩札只能在各藩內使用,所以,匯票的使用容易讓他們接受。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前者可能會流傳百餘年不壞、不懼雨水、汗水等等的浸泡,劣勢是依舊有部分銅在扶桑面見流通,但風險已經降到最低了。
如果採用這個方案,扶桑在民間的銅只有原來的一成左右。
後者偽造的可能性極低,安全性極高,缺點是怕水、怕火、怕霉變、蟲咬等等。
如果損壞就需要更換,因此需要設立銀行用來兌換損壞的匯票。更換和銀行運轉需要時刻投入。」
對於皇帝的擔憂,畢自嚴並沒有提前知道。
當初在草原大捷之後的封賞大典之後以及匯票出來之前,皇帝就找他過商議民間對銅錢打磨,磨薄、磨小,乃至摻假等亂象,
還有銀子的成色不同以至於稱重定量,極大降低商鋪的效率等問題,問他能不能統一錢幣。
這事兒他一直在琢磨,也做了很多的設計,但還未定稿時,大明匯票就出來了,此事兒就短暫的擱置了。
如今皇帝問起扶桑銅錢的事情,他稍微改了一下,就能直接套用了。
「諸位愛卿,針對畢愛卿提出的兩種方法發表一下意見吧,或者有新的想法也行。」
「陛下,臣贊同畢尚書的第二種發售匯票的想法,雖然需要更換和設立銀行,但富商若是有存款等等,利息或許就能維持銀行的運轉了。」
「陛下,臣也建議第二種,至於怕水、火、霉變、蟲咬等等問題,這也不算是大問題,
沒誰會帶着匯票去幹活被汗水浸濕而損毀,至於說帶着匯票遇見大雨,沒傘總能躲一躲吧。
既然知道怕水,出遠門還不用油紙包着嗎?
至於誰怕火,這就不是問題,別說是匯票這種紙幣了,哪怕是金銀、銅錢,遇見大火那也得融化了。
霉變和蟲咬這個事兒,也好解決,自家用個小盒子包裹着油紙裝起來,完美的解決了!」
「對,范尚書所言極是,這些缺點完全可以規避的。」
「陛下,相對來說第二種交好,第一種雖然代價小,但風險極高,即便是降低了流通的銅,但銅錢製造比較簡單,
有些居心叵測的人會不會挖出陪葬的銅器、或者家中私藏了銅製品、銅錢製成新錢?
直接造成當百的銅錢,那損失可就大了。
咱們雖然覆滅了他們,但也不能將他們以前的墓葬給挖了、取出陪葬品吧!」
「是呀,這一點不可不防!」
「陛下,不僅是扶桑,接下來的中南半島一旦被我們打下後,貨幣也需要進行更改,
中南半島的幾個國家不同於扶桑,我們不能像對島扶桑一樣對待他們,那麼當十的這種新錢他們私下也會製造的。
如果用匯票,那他們就沒法偽造,單單是微雕這一項技術他們就無法完成。」
「臣附議!」
「臣附議!」
第1575章 大布黃千,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