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周,你告訴朕,大明有多少入仕途徑?」
皇帝直呼其名,這讓反對的群臣心頭一顫,知曉皇帝有些生氣了,但依舊是面帶不服之色。
被點到名字的禮部尚書劉宗周立刻出班:「回陛下,我大明入仕的途徑共九種,
分別是科甲正途、開國元勛、薦舉入仕、監生歷事、吏員出身、特長入仕、恩蔭入仕、投筆從戎、納捐入仕等。」
「那你再告訴朕,這九種之中有哪一種是在接任知縣前是真正接觸過縣務的?」
「回陛下,監生歷事、吏員出身兩種。」
「解釋一下!」
「所謂監生歷事就是將國子監的監生分撥於在京各衙門,歷練事務三個月,考核引奏,評價勤謹的,留在吏部繼續厲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
才力不及的,回國子監繼續學習,奸懶的發充下吏。
所謂吏員出身就是州府縣中的胥吏可以通過考試升遷為官員,按照統計,基本升遷的時間大約為九年時間,升遷比例大約是千取其一。」
「這兩種對比其他七種可有什麼優勢?」
「陛下,這兩種都在基層歷練過,知曉基層的各種事情,一旦補錄,極大的減少了磨合的時間。
其次,他們知曉下層各種事務的流程和隱藏的貓膩,下面的胥吏再想做事兒就無法做些小動作。
三是從基層出身,與百姓打交道,知曉民苦,主政之後也會更加勤勉一些,當然也不排除在下面吃了太多的苦,主政之後大肆撈財的。
而且,他們知曉胥吏的那些手段,一旦犯事兒會做的更加隱匿,不好徹查。
同時,因為這兩種不是科舉正途,所以在地方會受到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排擠。」
劉宗周立刻給出了答案,心中已經明白了皇帝為什麼要將國學學子全部充入胥吏之中了。
「朕再問問諸位,如果你們是普通百姓,在從基層出身且通過考試晉升的胥吏和新科進士面前,你們會選擇哪一位當知縣?聽清楚朕的前置條件!」
「胥吏!」
「胥吏!」
「胥吏!」
……
群臣在沉默了幾息之後紛紛開口了,凡是開口的都是選擇了胥吏。
這和皇帝的壓力沒有關係。
進士代表着讀書還行、文采也還行、腦子靈活、刻苦鑽研,至於說處理政務的能力不好說。
而一個能通過考核的胥吏,其他朝不好說,但在皇帝這裏,那就代表着能力、德行都是上上之選。
百姓對縣裏的要求又不高,勤於政務、沒有同流合污、少點壓迫和剝削、為百姓做主等,這就足夠了。
至於說帶着百姓致富等等,這離他們有些遠。
一個紙上談兵的書生和一個在下面做了多年事情的胥吏,選哪一個是一目了然了。
一個縣幾萬人,就讓一個讀書人去治理,他能懂啥?
十指不沾陽春水、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六畜不辨七事不明,這樣的人你能指望他們知曉百姓疾苦?
若是負責賦稅、戶籍、司法倒也罷了,可若是負責河道、水利、治災等等,一個決定可能就事關數萬百姓的生死。
「很好,看來諸位都是明白的,既然明白,那又為何反對?」
「以後都是胥吏出身,誰看不起誰?」
「他們手段再隱蔽,還能有錦衣衛專業?」
「甭跟朕說知縣是負責掌控方向的,具體的由下面的胥吏去做,你連最基本的都不懂,掌控的方向就對了嗎?
誇誇其談、紙上談兵,不符合實際有什麼用?」
「他們反對什麼?朕又沒有將晉升道路封死,能不能晉升在於他們自己肯不
第1769章 九種入仕途徑,怒懟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