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魏大統年間獨孤信平定涼州叛亂、打通河西走廊以來,關中政權與西域之間的商貿交流便再次展開並迅速的發展起來。地處天水境內的四方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李泰創建四方城的初衷,也只是想在絲路貿易中分一杯羹,並且藉此將隴右豪強與他之間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加強彼此間的聯繫。
在日後的歲月里,四方城也充分發揮出了這樣的作用,這座商城變得越來越繁榮熱鬧,以至於成為隴右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商貿中心。
至於李泰與隴右豪強們的關係自然也是非常的密切,當年他在隴右帶走數千隴右健兒,這些人一直都是他麾下最為核心精銳的武裝力量,到如今大部分都已經成長為中下層的兵長將官,成為了府兵體系中的中堅力量,少部分更是直接成為了坐鎮州郡的一地方伯。
四方城是公私兼管的模式,一般由天水太守擔任城主,郡府長史與民間推舉的兩名鄉義首領擔任副城主以負責商城的日常管理。這還是李泰當年所創建的管理模式,一直運行到了如今。
現任的天水太守名為閻正,乃是當年李泰來到隴右時從寺廟中解救出來的,之後便收為門生,如今已經是三十多歲的年紀,官職也屢經轉遷,從當年一個無依無靠的寺奴一躍成為作牧本鄉的天水太守。
閻正心知至尊到來必然要認真了解一番四方城的經營現狀,因此也是花費了一番力氣將相關的資料全都整理匯總一番,入奏時更是攜帶着滿滿幾大箱的書籍圖冊,有些不好意思的垂首道:「四方城買賣凡所錢貨出入皆需留簿書計,仆雖共佐員幾經整理,但籍簿數量仍然無減多少。這還只是大宗歸檔,具體細則仍需入庫檢閱。」
四方城涉及大量的錢貨買賣,每一樁交易以及錢貨出入庫房等事都要有所記錄,累積下來自然就形成了龐大的文山卷海,單單每年消耗的紙張便有數千斤之多。為此四方城中還專門準備了數座庫房用以存儲相關的文檔,但也僅僅只能保留最近兩到三年的書文資料,剩下的只能在核定無誤之後集中進行銷毀。
儘管四方城每一季度都會向朝廷奏報經營概況,但具體的經營狀況終究還是要經過實地的考察才能直觀可見。李泰示意閻正等人且坐席中,他自己先拿起一份總述細閱起來。
四方城是一座綜合性的商貿大城,集倉儲、物流、買賣以及金融等等功能於一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市或物流港。
這座城池的經營獲利渠道也非常多,租賃、運輸、信息買賣和放貸等等,隨着隴右商貿日漸繁榮,四方城的利潤也在逐年增長,眼下才只進入今年第三個季度,四方城的各項利潤累加起來已經達到了一百八十餘萬緡之巨。
一緡錢即一千錢,以時下物價來說,一匹絹直三百五到四百錢之間,一石糧食也不過兩百餘錢,當然這是在關中的物價,在隴右物價要更高一些,而且很多物資根本就不支持如此大宗的兌換,強要兌換的話單單交易所產生的折耗就是一個非常誇張的比例。
但就算是將不同地區的物價差異考慮進來,這一筆收入也着實的可觀。須知在歷史上中晚唐一年的茶稅不過二三十萬緡錢而已,如今僅僅四方城一座商城大半年利潤便有一百八十餘萬緡,全年利潤更是可望三百餘萬緡,抵得上十年茶稅,可見利潤之高,說之是一個生蛋的金雞都不為過。
這三百萬緡的年利潤,其中大約六分之一都要用來上繳官府,作為過往商品的埭程商稅與交易稅費。剩餘的兩百五十多萬緡,則就按照官民三七比例進行分配,其中的三成上繳隴右諸州郡,剩下的七成則就由參與經營的民眾們共同分享。
不錯,四方城所產生的利潤當中,民間是要拿取利益的大頭。這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只要看一看持股比例那就明了,因為四方城的大股東乃是當今至尊,在扣除各種開支後的剩餘利潤當中,歸屬至尊的利潤便有五成。
按照如今四方城的盈利規模,那就是每年李泰可以由此收取九十餘萬緡的分紅存入自己的小金庫中,剩餘的那些則由其他的股東分享。
這樣一個利益分配模式,早在大統年間四方城剛剛創建的時候便確立起來,一直延續到了如今。儘管當中持股的比例有所改變,但大部分參與
1371 財為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