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領先?」
劉徹凝神思考着這四個字蘊含的含義,無意識的將手中的簡牘放了下來。
劉據見這番話總算是成功轉移了劉徹的注意力,連忙又道:
「如今大漢的冶鐵技術遙遙領先,農業水平遙遙領先,強弩技術遙遙領先,織造水平遙遙領先,陶瓷技術遙遙領先總之,正因這諸多的遙遙領先,才使得大漢傲視四夷。」
「在父皇的引領下,大漢仍將秉持創新精神,不斷追求卓越,今後不論出自何家何派,只要是利國利民的創新,只要是善於創新的人才,都將得到父皇的大力扶持,讓大漢繼續遙遙領先,永遠遙遙領先!」
「父皇覺得,這算不算是一個好故事?」
「」
聽着劉據的話,饒是劉徹也胸腔微熱,意外的望着劉據那張略帶稚氣、又笑的極其難看的臉。
這的確是個難得的好故事!
如果能將這個故事講好,如今已經初步形成的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有可能被打破,講故事的人也不再是儒家,而是他自己。
儒家,將與諸子百家一樣,成為他這個故事中的一個角色,而不是故事的講述者!
但此事要實施起來恐怕並不容易。
他雖是天子,他的詔令通達全國,無人敢違抗,但他心裏清楚,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儒家已經擁有了極為廣泛的民眾基礎,長出了比他的詔令更有影響力的喉舌。
正如此前的鹽鐵官營一樣。
鹽鐵官營雖然在他的強力推行下得以落地,但卻始終堵不住悠悠眾口,就算沒有幾個人敢當着他的面提出反對,「與民爭利」的名聲卻與日俱增。
形成這樣的局面,儒家自是「功不可沒」
「你說的雖然輕巧,但可曾想過,這個故事要如何講給大漢的臣民們聽?」
劉徹的眉頭再次擰成了疙瘩,不過這次卻不是因為惱怒,而是因為思考。
這本來就是他最頭疼的問題。
此前他要利用儒家愚民弱民,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維護大漢國祚的穩定。
同時儒家也在悄無聲息的侵蝕他的皇權,他不是沒有覺察到這個情況,否則也不會始終將儒家排除在朝堂之外,有時還不得不出手敲打震懾。
在今日之前。
劉徹始終認為這種情況利大於弊,一切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也始終在他的掌控之中。
直到聽劉據說出那句「會講故事的人統治天下」。
他才終於猛然意識到自己親手修建了一座多麼可怕的牢籠,不僅將天下臣民關了進去,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與漢室劉氏關了進去。
可是如今。
儒生已遍佈天下,滲透進了每一個郡,每一個縣,每一個鄉,每一個亭他的每一道詔令,都將由儒家去解讀,去向天下萬民講述。
如今他想親自講故事,用的卻是儒家的喉舌,能講的清楚,講的明白,講的沒有歧義麼?
何況。
在儒家講述的故事中,他的皇權自有天授,他現在決定自己講故事總歸是有那麼點造自己的反的意味。
應該會有不少人產生「陛下為何造反」的疑惑吧?
「當然是使用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嘍。」
劉據其實並不明白劉據這個問題的深層含義,不過還是突發奇想道,
「常言道,說的沒有唱的好聽。」
「父皇還記得兒臣此前曾在東萊用過的『下鄉巡演』麼?」
「如今大漢百姓不識字的居多,連父皇的詔令張貼出來都看不懂,尚需找人轉述解讀,甚至有許多人連了解的興趣都沒有。」
「不過『下鄉巡演』就不一樣了,就算大漢百姓不識字也能看得懂演出,兒臣記得當初兒臣在東萊推行『下鄉巡演』的時候,場面可是十分火爆的,十里八亭的百姓拖家帶口都要來趕來觀看。」
「父皇也可以將想講的故事編成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的戲本,再招募倡優團隊排練之後前往各縣巡演,如此豐富大漢百姓在農閒生活的同時,不知不覺就將父皇要講的故事聽了進去。」
第二百一十九章 陛下為何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