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鐮了------」拖着長長回音的高喊之聲傳到了何夕的耳朵之中。
隨即咚咚的鼓聲想起。
無數人,無論男女老少,一併下了田。在麥田之中,擺出一個綿延數里的橫陣,而在田邊,有一個老者,身前擺着一個大紅鼓。他拿着兩個鼓槌,一下一下的敲擊着。
這就是,所有行動的總指揮。
他的鼓聲調整着所有人的工作節奏。保持畢竟整齊的隊形,將這一片麥田給割完。
每一個人都不敢抬頭,只是沉默的向前走。
在何夕看來,自然是辛苦之極。但實際上已經夠好了。因為農具全部都是鋼的了。比之前有了質的提升,不要看一把鐮刀不算什麼?但是這一次整個遼東最少要動搖一兩百萬把鐮刀。幾乎是十幾歲以上的孩子,到還能走動路的老人,都會下田,更不要說有耗損補充等等。
一兩百萬把鐮刀,如果都是鋼的話,是能打出幾十萬柄刀槍的。
在何夕到來之前,是很難負擔的。甚至在後世剛剛解放之後一段時間,民間農具也不全是鋼打的。
這種工作效率提升,已經讓很多人滿意之極了。
何夕看着眼前的一切,問道:「劉大人,覺得今年的年景如何?」
劉璟說道:「不錯,相當不錯了。」劉璟指着一片的溝渠,說道:「說實話,這延綿數十里,全部是水澆田,而且整齊劃一,在南方都很少見,在北方更是難以見到了。何大人在遼東的功績,將傳千古。」
何夕只當劉璟是說笑,說道:「謬讚了。秋收之後,這些地方很多都要交給劉大人你負責了。你要多上心,糧食可是我遼東的命脈。」
劉璟說道:「大人將這樣的重擔交給下官,下官決計不會辜負大人的期望的。」
何夕到底是對大明農業不大了解。何夕在大明的行動軌跡決定了,他僅僅看到了江南,乃至南京附近的農業情況,根本不了解其他地方農業。根本不知道,他眼前這種農田水利工程,在他看來,比後世六十七十年代農田水利要差很多。甚至比江南的農田水利,也差了不少。算不得什麼。
卻不知道。江南四府幾乎承擔了大明一半賦稅,靠得是什麼?就是從隋唐以來,一代代的農田水利建設。已經江南本來有多水的天然條件。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甚至就明清時代,固然有農田水利的修建。但是都是小規模,小工程。這是因為明清儒家學說,本質上是消極應對公共事務的。朝廷既沒有錢對外征戰,也沒有多少錢修建水利工程。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必須性的,如黃河與運河,不修建是不行的這種。要麼就是小規模的。僅僅是縣令或者鄉紳主持的灌溉工程。
而大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如果有效果,那就不會局限於一個縣,或者一個府。因為水流不會因為縣界與府界而阻斷。河流的流域與縣域府界,是很少有完全符合的。
如果單單從河上挖一個渠,灌溉幾百畝,上千畝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的。但是想要達成更大效果。就不是那麼簡單工程。就必須由朝廷主持,最少跨越數個縣,乃至於幾個府。
當然了,也有能臣搞過這樣的工程。比如海瑞就挖通了吳淞江。但是這都是小規模的。更不要說,元朝根本不理會農田水利。大明開國幾十年,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做。
即便是在南方的水利,很多時候也是各自為政,鄉下百姓為了爭水,打出狗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要說,這種水利規劃了。很多地方都是見都沒有見過的。
也只有江南以及少數地方有,比如成都的都江堰。
何夕說道:「今後衛所土地之外,所有漢民,高麗移民的莊子都歸遼東府一併管理。你知道我對於遼澤的想法吧?」
劉璟說道:「知道。如果能做成這一件事情,我縱然身死,也心甘情願了。」劉璟說到這裏,微微一頓,說道;「以下官之見,首要之事,就設同知,專門負責治水之事。不管是治理
第八十二章水稻與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