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務員第一百五十八章屏風之後第一百五十八章屏風之後
燕王沉思了好一陣子,知道變法這一件事情,是這些年朝廷最大的事情。這是父皇給他的一道考題,但是燕王猶豫再三,還是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說。
無他,燕王思來想去,最後還是覺得,不要在父皇面前耍花槍。
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決計不是那麼容易矇混過關的,今日在朱元璋面前說謊了。即便一時間沒有問題,但是長時間,一定會被拆穿的。
到時候,會有什麼下場?
燕王覺得得不償失。
更重要的是,燕王有退路。能當大明皇帝,固然不錯,如果當不了,回去當自己的漠北王,也不是不行的。何必弄得自己不上不下,到時候,很有可能兩頭都得不到。
燕王說道:「父皇,兒臣與何夕打過不少交道,說實話,兒臣覺得何夕聰明機智,天下第一,兒臣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什麼事情到了他的手中,都有新的解決辦法,與天下名臣思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但偏偏大有作用。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臣不相信天下有此等人。」
「只是兒臣想起一個人。」
朱元璋說道:「何人?」
燕王說道:「賈誼。賈誼天下奇才,即便而今論之,其才不在漢初三傑之下。漢文帝亦是自古以來的明君,然後而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此事為何?兒臣細細揣摩過,賈誼之策,以削藩為最,然後景帝用之,可以說,賈誼提過的意見,在文景之間,次第用之。由此可見,非漢文帝不識人才?乃是,但凡是天下奇才,他們的才華,都是超過時代的,即便千百年之後看之,也是燁燁生輝,但是為政之道,卻如用兵,需要時機,時機不至,縱然千萬人死在陣前,也要按兵不動,時機一至,縱然手中不過親兵數百,亦當擊之,用兵如此,為政也是如此。」
朱元璋說道:「你的意思是何夕提出的很多事情,時機不對。」
燕王說道:「正是。兒臣不是說何夕說得不對。而是大明初定,國事以穩定為主。一件事情,天下人反對,那麼這一件事情,對也是錯,一件事情,天下人支持,這一件事情,錯也是對。老子曰。不敢為天下先,正是此意。」
何夕聽了,心中暗暗嘆息一聲。
卻不知道該如何辯解。
說燕王說得不對嗎?
何夕說不出來。無他,他已經看出來,燕王這一切的出發點了。燕王根本沒有想過何夕的新法,帶來的東西有多大影響力。而是出於對於自己的權力的維護。
作為一個皇帝,最重要的是什麼
不是開疆拓土,也不是刷新政治,而是坐穩自己的皇位。畢竟如果皇位坐不穩,那麼事情都是虛的。
當然了,從這一件事情上,也看出了燕王的優點與局限。
燕王的優點是務實,一件事情想要得到燕王的支持,其實很簡單,只要讓燕王知道這一件事情有用就行了。就好像青貯法,還有對於草原上耕種良種的選擇。
燕王只要發現有用,他推行起來比誰都積極。
但是,一旦有些理念超過了有用這個概念。那麼燕王推行的力度就要有問題的。燕王天生厭惡,那種說起來玄之又玄的東西。
即便何夕將發展生產力帶來的好處,說得很像回事,但是燕王也是不反駁而已。畢竟,燕王從小就背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樣的詞句,儒家說大同世界,比何夕說得好聽得多。
但是現實是什麼?
燕王才不會相信的。
就好像何夕一心一意攀科技樹。在燕王那裏可不是這樣的。
而今的大明軍隊,以冷兵器為主,火藥兵器為輔。在何夕看來,是過渡階段,但是在燕王看來,已經足夠了。特別是在戰場驗證,大明的軍備已經超過了蒙古人一個時代。
從一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