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傅友德的想法畢竟,很多軍中,不,不僅僅是軍中,幾乎很多官場上職場上的關鍵問題,都藏在看似尋常的地方,外行人是看不出來的。
一字一差,壤之別。
而朱允炆很明白自己的水平的。
這也是朱允炆的優點之一。
朱允炆雖然不舒服,但是也是要應對的。
他將奏疏放在一邊,道:「朕不懂這些,岳父給我講講吧。
」「是。
」傅友德道:「老臣遵命。
」隨即傅友德給朱允炆詳細解釋了一下。
傅友德想將大明軍隊進行重新編制,以三千人為一營。
其中一千五百火銃手,一千騎兵,五百炮兵。
然後衛所剩下的老弱,為輜重兵。
之所以如此。
傅友德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還真不是戰事的緣故,而是衛所戰鬥力不足的。
誠然,當年的很多老卒還在,衛所的戰鬥力還能維持,但是也僅僅是維持而已,一來年輕人沒有老一輩的能力,畢竟老一輩是跟隨朱元璋一步步殺出來的。
能活着的都上過戰場,見過血。
但是而今大明雖然還有戰事,但根本沒有全國性的戰事,再加上腹里的衛所,早就下令,要三分戰,七分屯。
戰鬥力能維持這樣,已經不錯了。
其實衛所剛剛建立之初,也不是滿編的。
後來經過調整,朱元璋才算將各家衛所的編制填滿,那是洪武初年的事情了。
這二十多年下來,衛所編制雖然滿了。
但是很多人都莊稼漢,之前衛所體系之中,就沒有老弱這個概念。
而今卻有了。
兵貴精,不貴多。
傅友德其實是將一個衛所五千多人,壓縮成三千多人了。
輜重營的建立,固然是一旦火器全面裝備軍中,輜重將是非常之重要。
專門有人執掌,也是必要的。
另外就是輜重,其實可以徵召民夫的,多一點兵,少一點兵,不影響戰鬥力。
可以安排老弱與空額。
只要保證三千戰兵是齊員滿編的,不影響戰鬥就行了。
其實,朱元璋死之前,軍中並非沒有老弱空額,但並沒有這麼多。
而朱元璋死後,短短半年,這樣的事情就出現不少。
傅友德也阻止不了。
畢竟,對於勛貴來,最賺錢的是什麼?是跟着何夕做生意?不,不,不,是吃空額,喝兵血。
這是勛貴們的集體利益所在。
朱元璋一直壓制勛貴,甚至殺了不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傅友德雖然是他們的老大,但並不能犯眾怒。
否則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這就好像傅友德本人,也不是窮凶極惡之人,卻放縱軍中,屠殺那麼多莊子,殺了數萬百姓。
有時候在有些位置上,不是想做不想做,而是身不由己了。
衛所制度其實從建立之初,就在衰落之中,朱元璋強壓還在的時候,尚且能夠維持。
但是換了鎮不住場面的朱允炆,已經開始加速崩潰了。
當然了,這麼大的體諒,加速崩潰十幾二十年之後,等開國的將士都死光,估計才能露出本色來。
第二,就是追隨火器化的進程。
傅友德效仿北軍,要組建全火器軍隊。
同時,他思來想去,覺得只有用火炮轟擊火銃疊陣才是最方便的辦法,別的辦法,不是不行,就是太慢。
其實炮擊也不快。
無他,這個時代,何夕雖然改進了炮車,奈何,大明朝根本沒有什麼鋪裝路面。
唯一的鋪裝路面,大概是北方何夕推行的煤渣路,與南方一些城市之中的青石板路。
除此之外,什麼樣的路都沒櫻都是土路而已,這樣的土路要承載數百斤,甚至一噸重的火炮,所過之處,地面坑坑窪窪,幾乎是一邊修路一邊前進才是正常情況。
所以,就此傅友德提出要求朝廷研製一款,輕便的火炮。
三五百斤,越輕越好,要能跟得上行軍的速度,可以稱為行軍炮。
只有這樣才能在大軍與敵人遭遇之後,一兩個時辰之內,完成炮兵的部署。
準備作戰。
只是這樣大炮,朝廷能不能造出來,傅友德不知道,只能稟報朱允炆,要朱允炆準備了。
至於騎兵。
也是傅友德思量很久的。
從今後之後,他將明軍騎兵的主要裝備從鐵槍,變成馬刀。
無他,之前的騎兵主要目的是與敵人騎兵對沖,或者衝擊步陣,故而所有騎兵都用得是鐵槍,朱元璋當初挑選騎兵,就是讓各地衛所報名,能在馬上拼得了鐵槍的好漢子,招募在一起,編為騎兵。
有不少將領,都是通過這個渠道一步步爬上來的。
但是而今戰鬥目標不同了。
騎兵與騎兵的戰鬥,或許還有的。
但是騎兵衝擊步陣的戰鬥,已經絕對不會有了。
這種情況下,鐵槍就有一些不合適了。
在火器面前,騎兵需要的更多是速度。
甚至傅友德連騎兵的甲冑都要減輕。
攜帶更多的火器。
好在開戰之前,對對方開火。
其中這樣的戰術,北方已經有了。
但是臨時組建,並沒有形成編制而已。
而今傅友德決定將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