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湘王的求援何夕道:「我記得北京這裏很多商社的後台都在南京,他們就願意了。
」解縉道:「大人有所不知,福建封鎖嚴密,能在福建轉手謀求暴利的都不是一般人。
最少南京很多勛貴是拿不到這個份額的。
吃獨食是會惹眾怒的。
」何夕一愣,微微一笑,心中暗道:「倒也是啊。
」這或許才是何夕聽到最好的消息。
雖然何夕建立這一套體系,有很多封建殘留。
比如,如果在朝廷之中沒有後台,生意就做不大。
在朝廷的招標之中,有人打招呼,也是很正常的。
但問題是,何夕最少營造一個標準,有一套商業法律,這一套法律或許不完整,不完善,甚至選擇性執校等種種問題。
但是他畢竟是在的。
商業競爭,儘量是商業競爭,不上升到政治高度。
這已經是北京權貴的一個共識了。
也是何夕倡導的。
當然了,共識是共識,私下裏有些事情,還是會做的。
只是沒有那麼明目張胆而已。
但是南京是什麼樣子,南京商業完全依附於權力。
完全貫徹了有權,就是有錢。
何夕不知道,福建那邊是誰在管事。
但是如此霸道的行為,定然是當地大員才敢這樣做。
因為自己有權力,就一刀切,只有與他相關的商賈才能負責這一件事情,其他人統統不校何夕也相信,南京是有這個命令的。
畢竟,截斷南北洋聯繫,對南京來是好處的。
但是如此一來,沒有獨立財產權。
對於商人來,當生意做大了,自然往官場上擠,根本不可能完成商業革命,也不可能有工業革命。
因為本身就沒有需求。
何夕道:「這一件事情,容我想想。
」旅順造船廠是在造大船。
何夕雖然保密了。
但解縉這個階層的人,根本不算什麼。
該知道都知道了。
何夕也有過想在海上動兵的打算。
但問題是,從來沒有想過為商業打上一仗。
而今何夕卻覺得自己的思路淺薄了。
如果真的先從海上動手,那下琉球,台灣,打通南洋的航道,恢復海上的貿易,最大的好處,就是糧食的問題,有了一個解決方案,畢竟,南洋的糧食,會源源不斷的來北京,另外生產原料什麼的。
也有了解決的辦法。
甚至遼東與北京的工商業,就不需要何夕用大規模投資與印鈔票來解決了。
何夕心中暗道:「卻是我想偏了。
只是而今還太早了。
」是的太早了。
何夕很多事情要做了才能繼續征戰。
比如,對內部整合,何夕僅僅建立了新體制,這新體制有太多的問題了。
不解決這些問題,最少能不出大問題之後,何夕才考慮外面。
而且解縉知道旅順造船廠的事情,但他不知道訓練一個水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北方濱海地區,遠遠比不上南方一些地方對航海的熱衷,如果在福建,何夕根本不用費心,多少水手都能召集到。
畢竟只要媽祖保佑,福建成年男丁,都可以成為水手。
但是北方就不一樣了。
這都需要培訓。
相比之下,船隻反而是好造的了。
而且何夕心目之中,打通山東是不行的。
無他,山東是主戰場。
如果何夕打通山東半島,南京最大的想法是北京想要水陸並進南下。
所以一定要爭奪的。
山東就成為雙方爭奪的主戰場。
不可能經商的。
何夕更希望有琉球作為中轉站,但是琉球的話,就必須解決日本問題。
從北京到日本,從日本到琉球,從琉球到台灣,從台灣到南洋,這一條航線才能完美的繞過山東半島。
只是,日本的問題的,東洋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啊?何夕想起了這個,道:「那湘王是什麼意思?」解縉輕輕一笑道:「湘王的意思最為明顯,他派人來求援了。
」何夕心中一動,道:「求援。
」解縉道:「他被傅友德折磨的不成樣子,已經支撐不住了。
他其實也向南京訴苦了。
請求南京方面調走傅忠,但是南京方面的意思,卻是想讓湘王回南京。
撤銷湘王的日本封地。
」「這讓湘王受不了。
」何夕心中一動,道:「這可是一個大好事啊。
」對於海外封藩,朱雄英與朱允炆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意見。
朱雄英是對海外封藩是比較贊同的,因為朱雄英看來,海外封藩本質上,就是中國的殖民主義。
從而在海外建立起殖民地而已。
這個辦法,可以降低中國內外的反對,同時加強王室的權力。
畢竟,如果將來每幾年都要打仗,朝廷內外或許不會同意,但是皇帝兒子大了,要封藩,卻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如果看看明代藩王就藩的開支,其實並比不比發動一場殖民地戰爭消耗要。
而前者是完全是消耗。
不可能有回頭錢,甚至今後年年都要負擔,而後者經營好了,卻是大明一片新領地。
如此一來,朱雄英怎麼選,也就很正常了。
即便將來覺得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