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務員第十三章家宴第十三章家宴
朱雄英在何府與何夕談了很多事情。
談完之後,朱雄英說道:「朕還是很懷念何府的飯菜的。」
朱雄英說到這個份上了。何夕還能說什麼。自然留朱雄英吃飯。
何夕一家四口,自然作陪。
朱雄英在安慶公主面前,很是隨意,大有真將這個姑姑當成母親來看一樣。
對於何遠思,與何思南兩個孩子,也是十分愛護。說道:「姑父,大表弟而今年紀也不小了。我覺得也該讓他出啦做事了。要不讓他在宮中補個侍衛。」
說話之間,何遠思已經到十五歲了。
在古代已經算是成年了。
當年朱雄英也就是這個年紀,跟隨在何夕身邊做事的。
而今,朱雄英關心何遠思,還不如說給何夕更多柔情攻勢,讓何夕想更多的事情,比如家族的將來。
何夕說道:「遠思年紀還小,正是讀書的時候,這個時候,還不應該出來做事。等他將來學業有成。再提不遲。」
何夕對於何遠思的將來,也是有些猶豫。
他不知道該不該安排。又不知道,該如何安排。
作為父親,兒子從來是一道難題。太聽話的兒子,其實將來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出息。畢竟,自古以來能做大事的人,誰不是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縱然是有多少阻力,也不可能動搖。
別說父親了。劉邦的分我一杯羹,就是明證了。
但是,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少數的。是倖存者偏差。大多數想要做大事的人,都死在成為大人物的道路上了。
回顧而今的一切。何夕自詡如果不是,從後世帶來這個多東西,如果不是,朱元璋的精心培養。他決計不可能到達而今的地位。
自己的兒子,自然是很聰明的人。但是天下之間,最不缺少的就是聰明人。
當然了,作為何夕的兒子,在很多事情上,先天就擁有助力的。但是而今局面,何夕並不覺得,自己兒子在朝廷之中打滾是一件好事。
是的,何夕是將大明朝廷扭轉到自己想要的方向。但問題是,這並不代表,大明朝堂之上,就沒有權力爭鬥了。
在何夕看來,這甚至更多。更頻繁。
這也是與經濟基礎有關係的。
在農業時代,每年的收穫也就是春秋兩季。利益就那麼多,大家爭奪起來,頻率也不會太高。但是進入工業時代,物資生產與天氣就沒有必然的聯繫了。利益增多,而整個生產循環的周期加快,反應在具體工作之中,工作頻率提高,而在政治生活之中,爭鬥的頻率也提高了不少。
他終究要死的。等他不在了,他兒子能不能在這樣危險的局面之下保持不敗。
這很不好說。
或許,有一個太過逆天的父親,是每一個兒子最大的詛咒。
因為每一個兒子小時候,都幻想着長大後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對於有些人來說,是輕而易舉,對於有些人來說,卻是三輩子都不可能。
徐達對徐輝祖的期盼,大概也是這樣的。
但是壓着自己兒子做富貴閒人,何夕也覺得對自己兒子太過殘忍了一些。
但如何安排?何夕也沒有想清楚。
就何夕本人的意思,最好讓兒子做科研線上做工作。畢竟在何夕看來,而今的科學基礎太簡單了。有太多沒有開發的地帶了。何遠思如果老老實實做科研,將來老何家,也能成為科研世家。說不好聽的叫學閥。
雖然說,學術圈並不乾淨。何夕與那些士大夫們鬥了大半輩子,自然知道,其中有很多正人君子。但也有很多齷齪小人
。
但是,學術圈總是要比其餘圈子要簡單幹淨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