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最後一個就是封退司,主要就是辦理退遷官吏、退休官吏的事務。
為了防止官吏顢頇因循,張沖專門引入了官吏的退遷,讓下面的人能上能力,保證官吏集團的戰鬥力。
當然張沖也知道如今為大爭之世,有政務能力的人才本就稀缺,別的勢力大用還來不及,更不用說讓人家下去了。
而且如果貿然讓官吏離任,很容易就泄露泰山軍的情報。
正是以上的現實考慮,張沖並沒有採取現代某些企業常用的末尾淘汰制,而是只將連續四年政務考核為下下者,轉遷到別的部門。
而除了六部的具體職司有創新,在政務處理的邏輯上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唐時六部長官為事務官,並不參政議政,所以總會和門下長官們發生牴牾。
而現在張沖則將六部的長官全部賦予議政的權限,也就是說平時是在曹司坐衙,但有涉及到他的事了,就要來前殿議政。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個是這些六部長官更了解條塊的情況,他們參與決策能保證決策的合理性。
另外一個重要理由是,這些人的參政議政能最大程度消解計劃與執行之間的鴻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畢竟有那麼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嘛:
「因為參與,所以認同。」
當各部長官拿着他議政出來的詔書,他自己就會去推動下去,而不是相互推諉。
以上的政務改革也是施行不久,一切都未成定數,但即便從目前來看,張沖的改革依舊是非常獨創的,並不是說直接就將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搬來就用。
這套小試牛刀的改革到底能不能適應時局,一切都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
很快,隸屬在前殿司室的謁者就將門下省的六位閣老,以及涉及土地事務的財部尚書一起喊來了。
這些謁者也是蠻辛苦的,又是擬招抄錄,又是前後傳召。這也是張沖的用人風格了,竭盡全力。
門下省就在前殿外,來的最快,而財部等六部在宮外的南殿,所以是最慢來的。
在等財部尚書的過程中,張沖已經讓謁者將許汜的彈劾表抄錄了六份。
這既是方便六位門下長官覽閱,又是為了隱匿掉許汜的筆記,不讓在場的人認出。
如今在場的六位門下,都是張沖精挑細選的,裏面既有泰山軍的老閥閱,又有精通政務的高級人才,總之為了這份名單,張沖花了不少時間。
此時前殿內的格局是這樣的。
張沖坐北朝南,面於門而坐。
而在他的左手邊擺了六面蓆子,這是給六位門下坐的。而在他的右手邊也擺了六面蓆子,這是給六部尚書坐的,雖然這些人不是每次議政都會參與,但還是要留着席位以示尊崇。
不過雖然門下和尚書都是並列而坐,但此世是以左為尊的,所以還是在體現着諸門下的清貴。
此時在左列第一位的就是度滿、在他之下的是何夔、陶黯、蔡邕、諸葛珪、田豐。
這個席位排序本身就說明了諸門下的高低。
度滿作為張沖的髮小和一起創業的元勛自然是首席。而何夔是張沖整個轉戰過程中最大的謀主,功勳卓着,為次席。
而陶黯有遠謀,數次策劃了泰山軍戰略性決策。然後蔡邕清貴,又是漢室的高層,還是張沖的老丈人,自然也有他一席。而諸葛珪則是政務嫻熟,掌於庶務的能臣,所以也有一席。
但奇怪的是,田豐何德何能?他不過一介降人,即便真有能力,即便是一個末席,也輪不到此人啊。
確實,本身這個人選也是有董昭作為備選的,畢竟此人在能力、功勳、閥閱皆強于田豐。但最後考慮了一下,張沖還是選了田豐。
第四百八十一章 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