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八日,劉備在臨汾。
和他一起來的還有關西很多少壯派的郎官,他們都是受小皇帝劉協所命,準備北上加入到胡軫的軍團參與後面戰事的。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自關西朝廷爆發未央宮薨亂後,此前作為關西中樞權力兩極的公卿和宦官集團勢力全部瓦解,而作為外藩的董卓卻抓住機會一舉上洛,更是靠上了董太后成為外戚執掌權柄,可謂權傾一時。
但未央宮薨亂的範圍實際上都是停留在最上層,作為中樞當時最核心武備的西園內外軍,實際上實力並沒有折損。而當時董卓入京的時候,上下兵力不過數萬,並不能對西園軍形成壓制。
所以,當時董卓和渴望復興漢業的劉協形成了默契,知道不能重蹈關東的覆轍,於是形成了以董卓為太師府的武家和以劉協為首的公家的雙元格局。
在武家和公家的關係中,表面上是靠着董太后的聯繫。但實際上,那一層虛假的外戚的皮子並不能給雙方帶來任何安全感。
所以在董卓入京沒多久,在他向劉協吐露自己想要帶着大漢再次偉大的抱負後,劉協就在宗廟前向列祖列宗起誓:
「如董師不負我漢家,我漢家世世代代不棄董氏。」
甚至,劉協親自將這一誓言寫在了血詔上,供奉在了太廟中,以使後世子孫不忘。
也正是靠着這一血誓,董卓和劉協維持了表面的平衡。劉協利用董卓的實力清洗了一批朝廷公卿,提拔了漢室宗室。而董卓也靠着小皇帝賜予的合法性,不斷吞併西園禁軍。
這個過程中,雙方一直非常默契。不僅董卓坐穩了太師之位,就連小皇帝也在這個過程中,從西園禁軍吸納了一批直屬武裝,重建了北軍。
而為了徹底掌握這支新建的北軍,劉協將宗親子弟盡數安置在此軍中。但諸劉子孫早就錦衣玉食多少世了,身上哪還有半年英武之氣?所以在當時,劉協也只能從頭培養這些人,期望能得一二大將。
就是這個背景下,劉備帶着殘軍從崤函通道奔了過來。
對於劉備,劉協可以說是相當了解的。在聽聞宗室中最能戰的劉皇叔西奔過關,劉協直接發數道詔書,令沿路各亭驛備供應皇叔等人的一應所需。
而在劉備帶着張飛等人行至長安東郊的東平觀的時候,劉協甚至親自出城十里迎接劉備的到來。
可以說,對於劉備,劉協給予了無限的尊重。
這也讓對未來惶惶的劉備迅速安定下來,並開始擔任北軍中郎將一職。
也正是靠着劉備帶來的這些悍將操練,諸劉子弟的軍事素養得到了飛速提升。
這種變化自然讓董卓非常警惕。
之後李儒就建言,既然小皇帝要歷練諸劉子弟,那不如送到胡軫軍中,畢竟悍將從來只會在戰場中誕生。
當董卓建議小皇帝送諸劉上前線的時候,劉協當然明白這裏面的真實意思,但有一點董卓卻沒有說錯,那就是練得再好也需要戰爭經驗。
所以劉協同意了,讓劉備帶着五十名北軍軍吏奔至前線。而為了不弱皇叔的名頭,劉協甚至還給劉備一個謁者的名頭。
也就是說,劉備是代表天子的名義來前線犒軍的。
其實,在當時,縱然是劉協也不認為劉備這一伙人能做出什麼功績,對他們的期望也是,可以讓諸劉得到大規模戰事的直覺經驗。
但事實將會證明,劉備他們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
劉備他們是在十月末的時候從長安出發的,在十一初就已經過了龍門。
當他們過了黃河上岸,開始沿着汾水繼續前進。
在臨汾,劉備見到了臨汾的校尉王昌。
一開始劉備對王昌是比較陌生的,畢竟他入關西才沒有多久,這王昌也不是什麼崤函戰場上殺出的悍將,所以對於王昌,他只當成一般人對待。
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