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張沖設行營於北邙山。
一場對泰山軍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戰役就是從這一日開始了。
當泰山軍在北邙山一帶進行佈置的時候,京都城內在平西將軍朱儁的調度安排下,雖慌不亂。
朱儁的確是老成謀國,於危難時見滄海本色。
他在接手京都城防後就開始做了最壞的打算,先後以太倉的錢帛調度京都內外的百姓在京都近郊佈置一系列小的壁壘,然後與京都形成掎角之勢,藉以增強整體防禦力量。
朱儁看得很透,他知道錢帛這些已是死物,不現在借着還有點用的時候,僱傭民力,等後面泰山軍入了京都了,太倉府庫內的東西全都要便宜泰山軍。
所以朱儁給的報酬極為大方,吸引了大批百姓為他營建防禦壁壘。
對於京都的防禦,朱儁是有一套自己的整體規劃的。
他們這些半輩子都生活在京都的武人,閉着眼睛都能想到京都的薄弱防禦有哪些。
首先就是京都地處在河洛盆地之中,四周地勢都不高,但偏偏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地勢地勢高亢,又北倚邙山。
如敵軍在這裏建造高樓或者土坡,就能對京都形成高屋建瓴之勢,能將京都城內的情況盡收眼底。
所以在朱儁這個武人看來,這裏可謂京都防禦的一大要害,萬萬不能讓敵軍找到。
這裏有個問題,那就是本朝在京都營建這麼久,難道就只有朱儁看出了這個危險嗎?
當然不是,且不說以前本朝國力強盛,京都守在四方,壓根不聞金鼓,所以京都從來不需要從軍事角度去考慮安全。
恰恰相反,那會考慮的是天子的安全。
在京都的建築規制中,只有皇宮內才能建高,一方面是保護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禮儀的要求。
所以,如果在京都的西北角建立高樓壁壘,那反而對皇宮大不利了。
但現在不同了,當朱儁決定將京都打造為一個真正的軍事堡壘的時候,政治和禮儀的因素統統要給軍事因素退讓。
於是,朱儁在京都的西北角土塬上建立了三座高樓壁壘。
這三座壁壘自北向南一字排開,彼此之間有門道相通,整體平面略呈目字形,這三座壁壘總長在二里左右,東西寬度為半里,整體城垣都是夯築而成,可以說相當堅固。
此三高樓壁壘落成後,完全達成了瞭望敵情、拱衛京都的作用,而朱儁在看了後,也大喜,賜名為「金墉」。
所謂金,固若金湯;所謂墉,高大牆墉。
有了金墉城,京都在西北面就有了防禦支撐,但這還不夠。
朱儁在京都的北郊,尤其是距離北邙山附近還營建了一處堡壘群,這處本來是京都附近最大的常平倉,後來被朱儁改造為了一系列的壁壘工事。
北面的這系列工事實際上就在洛陽的谷門之外,和谷門內的守軍呈犄角之勢。
西北角有,北面有了,在京都的西郊也有壁壘工勢,在谷水從新安東流到千秋亭,又東徑雍谷溪,回岫縈紆,石路阻峽,可以說是西面的天然鎖鑰。
朱儁就在這峽石之間立堡,取名峽山堡。
而除了較遠一點的峽山堡,靠近京都一邊的,還有十餘處據點,都是原先漢家在城外的園林。
如西北角的上林苑、廣成苑、平樂苑、顯陽苑、梁園、白馬寺、西苑、鴻德苑等等園林寺廟都被朱儁作為了藏兵駐兵之地。
甚至,在京都的東郊觀,也就是歷代漢帝春祭之處,朱儁也將這處郊壇打造成了一個兵站。
而諸如城南洛水對岸的靈台、名堂、辟雍、太學等建築也被朱儁挪用為兵站壁壘。
這些昔日為漢家天子祭祀、遊玩的地方此時統統變成了兵家之地。
對於朱儁來說,
第六百七十七章 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