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爹一聲命,這十四個倉曹長們算是跑斷了腿了。
泰山軍的糧台可以分為三處,一處為京都北面的邙山大營,從鄴城和太原運送來的輜重全部會運到邙山大營儲備,然後再由總糧道應各軍所需從邙山大營調撥相應物資。
而第二處就是太倉,太倉作為漢家百年的積累儲備自然是豐厚的,但其實泰山軍的曹吏們檢點後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估計也就在數百萬石左右。
這裏面的原因並不複雜,首先就是天下大亂的這些年,京都的漕運已經斷絕了,再加上各諸侯只有徐州和江淮那邊依舊貢輸,實際上這幾年關東朝廷都是在吃以前的老本。
而這幾年又是關東朝廷最耗費糧食的時候,數次大戰都需要數十萬石糧草,這些都大大消耗了太倉的儲備。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關東朝廷的太倉管理太過於顢頇了,大量的陳粟因為管理不善而腐爛不能用,當然就不確定是真的顢頇還是故意的了。
與之相輔相成的就是,大量的太倉糧在被啟倉後被發現,除了最上頭是粟米,其他的都是沙子。
太倉的真實情況被告訴了張沖,這讓張沖再一次回憶起他初運押漕糧的所見所聞。
如此,他也就釋然了,這大漢原來早就爛掉了。
所以剩下的太倉糧也就繼續留在了太倉,用以供應京都的十餘萬人口。
而及時供應前線十四軍的就是泰山軍的第三處糧台地,金墉城。
其實無論是金墉城還是北邙山大營都距離泰山軍大軍有點遠,並不適合作為泰山軍的總糧台。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要儲備這樣規模的糧草,不放在北邙山和金墉這樣的堅壁中,誰睡覺都不安穩。
張沖可不會忘了,歷史上烏巢的錯誤,雖然那個錯誤是對面那袁紹犯下的,但張沖可不想讓對面能這樣翻盤。
在這個時代,要想供應大軍補給是技術難度非常高的事情。
泰山軍的後勤供應能力無疑是強於對面的袁紹的。因為他們有一支專業的軍需吏,有龐大的隨軍壯丁,又在數次大戰中總結出來的教訓,但縱然就是這樣,依舊有不少部隊會挨餓。
這就是現狀,運送軍糧時,拖延是時時發生的。其實當年關羽北伐的時候,就因為後路被水決了後,補給中斷,所以從那個時候泰山軍就開始令各軍隨身要備足十日之糧,就是應對這種情況。
而現在,張小爹要讓全軍將士們吃肉餐,這裏面就不知道有多少複雜的工作要做。
全軍參戰吏士七萬人左右,隨軍的民夫大概在十萬,按照作戰吏士一隊一頭豬,民夫百人一頭豬來算,這就需要,嗯,很多豬。
其實這些倉曹吏也就是會個簡單運算,這種設計雙變量的數學運算已經超過了他們的心算能力。
但言而總之,要完成小爹這個任務,非得讓他們忙脫層皮不可。不過就是折了半條命又如何?
這是己方大決戰的關鍵時刻,他們還不能讓上前線的弟兄們吃頓肉,那他們不如死了得了。
……
總糧台的大部分曹吏都留在北邙、金墉兩個糧站,但在洛水前線的辟雍有一個小的分站。
辟雍這裏四面環水,是天然的物資中轉站。
泰山軍就依靠着京都外圍的護城河將數以萬石計的軍資運送到辟雍,然後由這裏的附從、征夫接受來自船上的貨物、卸貨並重新包裝軍資,然後由大群僱傭來的挑夫、車隊運送到洛水前線。
這些車隊都是成群結隊,由泰山軍這邊的曹吏來擔任把頭,然後按照提前規劃好的路線發運軍資到各營。
在這條路上,總是伴隨着偷竊、爭吵和懲罰。
有些征夫會私自偷竊車上的糧秣,有些更是起歹心要連車一起逃走,泰山軍曹吏的人手並不足,所以並不能有效的制止這種情況。
第七百五十四章 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