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朱由檢照例率領王府全體成員參加晨練。與以前不同的是,今天晨練的隊伍又壯大了不少,一百多個孩子也加入了進來。
之前朱由檢的「以工代賑」只針對成年男子,以及一部分婦女;從今天開始,範圍擴大到了所有學齡兒童:名為「秦王小學」的學校正式成立了。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實朱由檢早就意識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了。他深知這個時代的傳統教育無非就是四書五經,朝廷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也只考些八股文。
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像東林黨人那樣的書呆子。事實已經證明此路不通,孔孟之道根本對抗不了女真人的刀鋒。所以朱由檢根本就沒想從現在的這些讀書人中選拔人才,而是決定自己興辦新學。
只有按照現代化的標準辦起新式學校,才能開啟民智,培養和選拔符合現代化標準的人材。有了足夠多的人材,朱由檢的各種計劃才能夠得到順利推行,而不是被一幫迂腐的學究來回掣肘。
但是朱由檢開始向村民招收學生時,卻遇到了很大的牴觸情緒。他連着招了好幾天生,而且還聲明完全免費,可居然一個報名的都沒有,搞得他百思不得其解。
恰好有一天孫傳庭來匯報涇陽縣城的情況,二人閒談之際,朱由檢便向他提起自己的困惑。
孫傳庭卻淡淡一笑道:「村民不願意讓孩子讀書,也有他們的考慮。首先讀書是要向老師交束脩,也就是學費的。很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閒錢供孩子讀書。」
「可是我已經聲明完全免費了啊!」朱由檢詫異地道。
「束脩只是一個方面。」孫傳庭侃侃而言道:「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覺得讀書沒用。」
「怎麼會沒用?朝廷取士不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麼?」朱由檢更加糊塗,「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麼?難道這些老百姓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改變自身的命運?」
「怎麼不想,但卻太難!」孫傳庭搖搖頭道:「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參加科舉的。若想取得參考資格,必須先通過縣試和府試兩場考核,成為『童生』。單是這兩輪,已經淘汰了半數讀書人。
「而成為童生之後,則要參加院試;通過者方可加入州學,成為生員,也就是『秀才』。很多人年年考年年不過,到五六十歲也當不上秀才,眉毛鬍子都花白了,每年還得和十幾歲的後生同場參試,便被稱作『老童生』。」
「既然當秀才這麼難,那以後就輕鬆多了吧?」朱由檢試探着問道。
「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孫傳庭微笑道,「即使成為秀才,離金榜題名還遠着呢!下面就是科舉三試中的第一試,鄉試。鄉試分省舉行,每三年一次,因時間皆在秋天,故又稱『秋闈』。這場考試卻是極難,百名考生,往往只有二三人通過。通過鄉試之人,稱為『舉人』,方有做官資格。」
朱由檢聽得滿頭是汗,心想前世的高考號稱「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但最難的一次,也就是一九七九年恢復高考的那一屆,錄取率也達到了百分之四。
至於後來進行所謂的教育制度改革,實行並軌招生之後,基本上只要掏錢就有學上,錄取率也越來越高,等到自己參加高考那年,已經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而根據孫傳庭的介紹推算,在這個時空,舉人的實際錄取率恐怕只有千分之幾。與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相比,前世的孩紙們實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孫傳庭接着道:「中舉之後,才能進京趕考了。這便是科舉三試中的第二試,會試。也是每三年一次,因為在春天舉行,故又稱『春闈』。不論有多少考生參考,每次會試只取三百名,稱為『貢士』;其餘的人則全部落榜,只好蓄芳待來年了。」
「至於科舉三試的最後一試,殿試,卻相對較為輕鬆。」孫傳庭見朱由檢聽得目瞪口呆,微笑着道,「通過會試的貢士馬上參加殿試,也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稱為『進士及第』,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稱為『同進士出身』。這三甲錄取之人,又統稱為『進士』。
「每次殿試,能中進士的也不過一百多人而已。不知多少讀書人寒窗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