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信鴿系統,朱由檢僅僅在一天之後,就獲知了將近兩千里之外的襄陽發生叛亂的消息。◇↓頂◇↓點◇↓小◇↓說,這可是石破天驚的大事,朱由檢立即回宮,深夜召見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門官員,解勝、郝永忠、李定國、李來亨等武將也系數列席。
朱由檢先介紹了叛亂的基本情況。據成基命稟報,此次叛亂為首者是德昌王朱由崧,洪承疇的洪兵為輔,並且勾結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數十萬流賊,聲勢浩大。他們的計劃是等待朱由檢被刺的消息傳出,然後擁立洛陽的福王朱常洵為皇帝,取代京師的朝廷。至於叛軍在軍事方面有何部署,成基命和竇名望當然無法知曉。
朱由檢同時告訴群臣,自己在潭柘寺險些被刺,已經確定是白蓮教所為。也就是說,此次叛亂很可能是白蓮教從中穿針引線,否則福王、洪承疇、流賊這三股勢力也很難捏合在一起。現在事已至此,應如何應對,還請群臣暢所欲言。
這次東林系大臣難得地讓朱由檢滿意了一次,他們先是感到極度震驚,然後立刻就炸了鍋,堅決主張朝廷立即興兵平叛。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本來在萬曆朝的「爭國本」事件中,東林黨就堅決主張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早把朱常洵得罪了。
後來又發生了「梃擊案」,即一個瘋子突然闖入朱常洛居住的東宮,逢人便打,並很快被抓獲。本來這是一樁莫名其妙的案件,當時的東林黨人卻巧妙地誘供,讓瘋瘋癲癲的兇手指認支持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手下太監為幕後指使,最終讓萬曆皇帝下定決心,送朱常洵至洛陽就藩。如果現在朱常洵竟能鹹魚翻身,那他們這些東林黨人還能有個好?
但是在具體如何平叛這個問題上,大臣們照例是莫衷一是。有人主張「攘外必先安內」,要調動山海關、宣大邊軍進入中原作戰;有人覺得洪兵再加上流賊,兵力多達數十萬,各地官軍數量處於絕對劣勢,不如暫時放棄河南、湖北,先確保京師和南京的安全再說;還有人認為福王說不定是一時糊塗,未必真敢與朝廷對抗,不如先遣使面斥,使其主動請罪。
朱由檢則一言不發,認真地聽眾臣議論。直到天交五鼓,很多人實在熬不住了,他才宣佈暫時散會,兩個時辰以後在朝會上繼續討論。眾臣紛紛散去,朱由檢卻密令秘書處把孫承宗、王在晉、袁可立這三位懂軍事的老臣及幾位心腹將領留了下來,繼續開小會。
他開門見山地說道:「眾臣雖有忠君之情,卻不懂韜略,方才所言皆不可行。眼下的局面確實非常困難,首先,關外還有一個強敵對我們虎視眈眈,『皇上不急太監急』剛剛鎩羽而回,必定存心報復。若把邊軍抽走,滿清鐵騎驟至,如何應對?
「第二,此次叛亂是官軍與流賊勾結在一起,危害更大。流賊雖然戰鬥力一般,但他們機動能力強,走到哪便搶到哪,搶到哪便裹挾到哪,如同蝗蟲過境,對地方破壞極大。如果任由他們在中原肆虐,甚至切斷京師與江南富庶地區的聯繫,時間一長,南方的糧食運不過來,官軍無餉,百姓無糧,必然不戰自亂。至於洪承疇,更是個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的難纏對手。
「第三,這次叛軍還不單是叛亂,他們還要擁立朱常洵,企圖另立朝廷號令天下。京師在國中居於最北,洛陽卻地處中原,在散佈謠言方面肯定有很大優勢。屆時謠言滿天飛,各地官民不知真相,就算不敢助叛軍,亦未必敢助朝廷平叛。」
當朱由檢說出這三大困難之後,眾人都陷入沉默,冥思苦想如何破局。過了半晌,孫承宗首先開口道:「臣先說這第三條。朱常洵如欲僭位,前提條件就是行刺成功。可是陛下如今安然無恙,他再想登基就是謀逆了。陛下可立即用飛鴿傳書遍傳全國,言白蓮教行刺失敗,朱由崧、洪承疇等人叛亂,朝廷已經知悉,並立即派大軍征討。如此則朱常洵未必敢登基,想號召其他各地響應叛亂便不那麼容易了。」
「孫尚書言之有理。」朱由檢沉吟道,「但是僅靠飛鴿傳書還不夠,朕恐怕必須御駕親征了!」
眾人聞言大吃一驚,剛要勸阻,朱由檢沉聲道:「此次叛亂蓄謀已久,朱由崧已經在襄陽起兵,根本沒有退路,所以不會因為行刺失敗就收手。即使朕沒死,他們也會拼命散佈謠言說朕死了。而戳穿謠言的最佳方法,莫過於朕現身說法。官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三大困難(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