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晚春四月,楊柳吐絮,瀋陽這座遼東重鎮滿清「帝都」,也沉浸在春風的吹拂中,渾不知一場驚天大變即將拉開序幕。
敵遠不不方結術所月敵冷鬼
與中原的很多城市一樣,瀋陽也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時期,燕國就曾在此地建城開拓。唐代改稱沈洲,蒙元時期又重建土城,因在瀋水之北,遂改稱「瀋陽」。明太祖驅逐蒙元收復遼東後,在瀋陽設「瀋陽中衛」,築城屯兵,是遼東地區的軍事重鎮。
不過隨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大明的衰落,明軍在數十年的時間裏屢戰屢敗,大片疆土落入滿清之手。瀋陽本來在遼東諸城中並不算是最大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起初也是想定都在城池更大的遼陽。所以當他決定定都瀋陽時,滿清貴族都很詫異。
對此努爾哈赤解釋說:「瀋陽四通八達之處,西征大明從都兒鼻渡遼河,路直且近;瀋陽渾河通蘇蘇河,於蘇蘇河源頭處伐木,順流而下,材木不可勝用,出遊打獵山近獸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但其實他真正擔心的是,遼陽距當時明軍重兵駐守的廣寧很近,努爾哈赤雖然屢勝明軍,但對明朝這個龐然大物還是很忌憚的。
不過如今的瀋陽,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大汗」苦心經營,已與過去大不相同。除了在瀋陽城內建起規模宏大的「皇宮」外,皇太極還聽從范文程之言,在瀋陽原來的城牆外圍,又築起一道長達三十餘里圓形土牆,稱為「關牆」。
這道關牆不但起到防禦作用,還大大拓展了瀋陽城的面積,使瀋陽超過遼陽,成為遼東地區最大的城池。內城南有德勝門天佑門,東有撫近門內治門,西有懷遠門外攘門,北有福勝門地載門。外關亦有八門,與之一一對應,稱為「關門」。
八門八關構成了瀋陽城的基本格局。外關主要為正黃鑲黃正白上三旗士卒的住所,另外還住着一部分被滿清奴役統治為他們的生活服務的漢人。八門之內的內城,則主要是滿清「皇族」的居住地,以及滿人信奉的許多喇嘛廟。瀋陽最繁華的街市四平街也在內城,就在「皇宮」北面不遠。
這條四平街是瀋陽最熱鬧的去處,幾乎可與中原大城的街市相比。滿人過去以漁獵為生,經濟非常落後。雖然在軍事上崛起了,但生產力一時半會兒可上不去,漢人那種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方式,他們既學不來,也不屑於學。
佔領遼東大片土地之後,滿人當然主要是以奴役當地漢人的方式獲取糧食。但地位上去了,**也就水漲船高,滿清對各種消費品的需求亦同時大增。但他們本身除了打仗以外,又什麼也不會幹,什麼也造不出來,所以很自然地,滿清也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對貿易非常重視。
這條四平街,就是瀋陽乃至整個「大清國」的貿易中心。來自天南海北相貌各異語言風俗各不相同的客商們,在四平街兩邊開滿了大大小小的店鋪,每天亦有大批行商在此兜售遠道販來的各色貨物,亦從這裏採購貨品回去再賣,獲取驚人的暴利。
這些商人中,既有西邊的蒙古人,也有北邊的「野人女真」人,甚至還有東邊的朝鮮人。經營的貨品也是五花八門,什麼馬匹羊毛鐵器飾品人參鹿茸熊膽蟲草...簡直不一而足。
但在所有商品中,只有兩樣是重中之重,也是利潤最大的,那就是米和茶。這兩樣東西都是產自中原,而明朝和滿清是仇敵,朝廷禁絕了一切貿易往來,這些商品是怎麼運到瀋陽的呢?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走私」二字。儘管走私是殺頭大罪,但高昂的利潤,仍然讓許多無恥的漢人趨之若鶩,尤以晉商為最。就拿米來說,在江南產地收購,米價一石不到一兩;經運河運到北方城市,也不過二三兩,即使因糧食匱乏而價格暴漲,最多漲到七八兩也就到頭了。
可是在瀋陽,一石江南米,可以賣到紋銀二十兩以上!為了賺取暴利,這些商人就昧着良心,把糧食賣給自己國家的敵人。敵人吃飽了以後,反過來再殺漢人搶漢人,用搶來的銀子繼續向他們買米。對這些人來說,只要自己賺大錢就行,別人的死活,與他何干?反正滿人有求於他們,搶誰殺誰也不會對他們動手的。
不過自從皇太極「登基」以後,出於對漢人的不信任,對漢人行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