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筆錢只是特殊情況,不是日後的例制。」
蘇令看向眾人,關於要重新厘定府庫和內庫的事情,永樂城的這些老爺們已經嚷嚷很久了。
在他看來,這些老爺就是覬覦郡公府的錢!
也不看郡公為了打仗,自己從內庫貼進去多少錢,多少政務堂不肯開支的經費,都是郡公府在承擔的。
而且蘇郡公收的錢,沒有一分用在自己的享樂上,就連百丈樓,也都讓了一部分給皇帝元詡居住,沒有大興土木建造新樓。
也虧着郡公高瞻遠矚,早就將郡公府的內庫和戶部的府庫分下來。
所以郡公府面對政務堂的「討飯」,才能有這樣的底氣。
支援府庫的金銀是郡公恩典撥給的,不是府庫應該拿的!
這筆錢就是一筆的買賣!日後要錢,政務堂還要繼續向郡公府內庫來討要!
蘇令是在重申和政務堂的協議,已經劃給內庫的錢,都是郡公的錢,政務堂不能染指!
聽到這裏,蘇綽也明白了蘇令的意思。
蘇綽其實也有些慚愧,郡公將政務堂交給自己,為了控制開支,蘇綽也建立了嚴格的財政紀律,可是依然無法阻止日益增長的預算。
沒辦法,其實就算是不打仗,這幾年來關中的官府和軍隊開支也在飛快的膨脹。
打仗只是將這個問題提前了幾年罷了。
蘇令想到了郡公曾經和自己說過的話,「任何官僚機構的終極目標就只有兩個,管理更多的人員和控制更多的金錢。」
關中的政務系統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蘇令也進行過調查,就在永樂城附近的幾個縣,就在剛剛解決了官員溫飽問題後,官府就開始的大規模的增加人手。
那個縣的縣長,甚至專門僱傭了四個衙役,給他出行抬轎子,還給縣衙僱傭了幾名老鄉,專門給他燒菜。
如果說這些私人的開支,頂多算是改善生活,實際上支出的金額並不算大。
那麼一些縣長縣令為了政績,大規模興修的工程就是無底洞了。
同樣是那個縣,縣官上任後,就組織縣裏開始興修水渠。
按理說,修建水渠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這個縣官根本不懂水利,也沒有統一的規劃,他興修水利的唯一目的就是自己的政績。
為了興修水利,這個縣官強行徵用了縣裏的大部分男丁,可是修建的水渠卻沒有經過多少可供耕種的農田,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後,這些水渠的實際灌溉效果也很有限。
蘇令之所以知道這件事,也是因為這個縣官盤剝當地的行商,被郡公府商隊的商人投訴到了自己這邊,然後由蘇令上報給了蘇澤,蘇澤命令了檢校郎去調查,這才發現了這些問題。
不出意外,這個縣長已經被革職,交給有司法辦了。
但是這樣的現象,恐怕在關中也是普遍現象,要不然各級官府日益膨脹的開支是怎麼來的?
只不過這個縣長撞到了槍口上,被發現了而已。
用陳留公主的說法,再多的錢給這些官兒,他們都能全部花完。
這也是為什麼郡公要設立內庫的原因。
蘇令不禁感慨,郡公也是高瞻遠矚,知道有今天這麼一出。
蘇令環視了一圈,他繼續說道:
「坐商和行商分別交稅,這其實對於商人也是不公平,再者很多商人也難以界定是坐商還是行商,徵稅起來也很不方便,也有重複徵收的問題。」
蘇令說的沒錯,眾人也點點頭。
如今這個時代,除了蘇澤允許永樂城的商鋪開在沿街外,其他商人都是在市場交易的。
很多商鋪其實都是不是固定的店鋪,更類似於後世農村的大集,商人會在一座城鎮停留這一段時間,在這裏將商品販賣完畢後,再購買本地的特產去其他市鎮販賣。
這種商人到底是坐商還是行商,其實也很難界定清楚,所以這些商人往往也會被徵收兩道稅。
蘇令說道:
「郡公以為,應該取消坐商和行商的分別,統一對商人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