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敲門聲」響起後,舞台下一片安排。
《命運交響曲》雖然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演出了一個多月,有不少人也在各種渠道里聽過這首曲子。
但還是有不少的人,第一次聽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
像交響樂這種演奏形式,只有在現場聽才會覺得最為震撼。
半個多小時後,作為開場的《命運交響曲》剛演奏結束。
嘩啦啦。
場內掌聲雷動。
把周知非都給嚇了一跳。
《命運交響曲》他都聽了不知道多少遍,早就沒什麼感覺了。
聽着現場的掌聲,他對觀眾的狂熱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命運交響曲》在國內有那麼受歡迎麼?
周知非不知道,並不是《命運交響曲》在國內真有那麼受歡迎,而是觀眾席上很多人故意大聲鼓掌的。
這部作品是典型的西方古典主義的大成之作,擁有很多西方的文化底蘊在裏面,很多國人壓根就聽不懂曲子的內涵。
但是越聽不懂,就越要表現自己聽懂了。
畢竟在那麼多攝像機的鏡頭前,自己絕對不能在全國觀眾面前露了怯。
音樂是有共性的,那些真正聽懂了的人大都只是輕輕的鼓了鼓掌。
就比如坐周知非旁邊的荀小雲,跟別人截然不同的反應,差點讓周知非以為他並不喜歡這部作品。
荀小雲扭頭看向了他,臉帶笑意的頷首道:「不錯。」
周知非撓了撓頭,開口道:「謝謝。」
就在此時,他突然有點明悟。
那些鼓掌聲音那麼大的人,不會都是裝的吧。
他就說嘛,現場哪來那麼多的「知音」。
稍作休息調整後。
大氣磅礴的管弦樂,響徹羊城大劇院。
《月亮之上》交響樂版可就比《命運交響樂》容易聽懂多了,而且聽了就讓人聽了鬥志昂揚。
交響樂版雖然在旋律上有諸多原創,但是在高潮部分一聽就屬於歌曲《月亮之上》。
顯然改編自流行樂的《月亮之上》交響樂版,要比《命運交響曲》更加的接地氣。
某種程度上,《命運交響曲》即使是在西方國家,都算是曲高和寡了。
一曲終了。
現場觀眾的掌聲,明顯就沒有《命運交響曲》來得那麼熱烈。
按理說這首曲子不說9成那也有8成的觀眾能聽懂,反響怎麼還不如上一部作品。
周知非沉思了一會,猜測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家聽得懂。
因為聽懂了,所以就不用打腫臉充胖子。
鼓掌的時候,也變得遊刃有餘了。
不知道怎麼的,周知非突然覺得這槽點是真特麼多。
公演還在繼續,而且接下來的才是今晚這場演出的重點。
因為演出的樂器有所差異,羊城愛樂樂團花了一點時間以作調整。
《梁祝》在前世公開演出後,其實是有很多改進的小版本。
除了小提琴之外,這首曲子裏用到的樂器,其實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
從最初的全部採用西方管弦樂器,到後面逐漸加入一些自己的民族樂器。直到後面還衍生了琵琶版、古箏版、胡琴版等諸多版本。
每一個版本都有着它不同的側重點,但要說影響最深遠的還得是最初的小提琴協奏曲版本。
周知非不是沒有考慮過在首次公演時加入民族樂器 ,但是後來想了想,還是否定了這個想法。
《梁祝》能夠成為世界名曲,被眾多海內外樂團爭相演奏,就是因為它「通俗化」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