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石山本願寺暴起發動一向一揆攪得天下不得安寧,可以說是伊達政衡推波助瀾的結果,那麼因幡、但馬兩國的事情是他小試一把的試驗場。¥f,
當年武田高信一舉擊敗山名佑豐,志得意滿,完全忘記了投靠伊達政衡的想法,自顧自地剷除不服他管轄的地方勢力,想要一舉成為因幡國新的國主。山名佑豐退出因幡國,當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再加上武田高信實在是不像話,在因幡國內大開殺戒,給了山名佑豐挑撥離間的機會。不過鳥取城一戰,山名佑豐傷筋動骨,在軍事上面對付不了武田高信,只能夠到底挑撥離間。
伊達家經過三年的蟄伏,基本上降伏了領地內的不服者,出兵一舉奪取了出雲國更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武田高信三年時間,不停的打擊地方勢力,同樣將因幡國給打服了。
不過看看因幡國的人口在山名佑豐統治期間的數量大約在五萬人左右,現如今不會超過三萬五千人,也就是說在武田高信的不停打擊下,三年時間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倒是消失了一萬五千人,當然其中超過萬人離開了因幡國,進入鄰近的伯耆、美作、但馬國。
可以說,因幡、但馬兩國的實力在政衡三年來不斷的削弱下已經到了谷地,他看着眾人,打斷了戶澤白雲齋的陳述,說道:「我們首先動因幡、但馬兩國,一來這兩個地方已經削弱到了谷地,將無力反擊,二來也不會引起石山本願寺的注意,反倒是會讓石山本願寺傾盡全力打好山城國之戰,」正如政衡所說的,攻擊因幡、但馬對於畿內的影響將微乎其微,應該說如今對於除了靠近因幡、但馬的諸侯,因幡、但馬兩國在許多人的眼中已經是伊達家的勢力範圍,石山本願寺同時也是在關注伊達家的動向。如果伊達家一直積蓄力量,這對於同樣對伊達家忌憚的石山本願寺來說是不得不重視的對象。一旦伊達家找到了發泄口,那麼在短時期之內,石山本願寺可以傾盡全力對付畿內的對手。
伊達家的第一個攻擊目標。選擇因幡、但馬兩國,除了能夠讓石山本願寺不再忌憚,傾盡全力對付畿內的對手,那些同樣是寺家的勢力,以及和寺家站在一起的武家勢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幡和但馬兩國之內早已經人聲鼎沸,武田高信的倒行逆施以及山名佑豐的窮兵黷武,使得兩國的大量的地方勢力倒向伊達家的傾向將會是非常的迅速。
更何況,伊達家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因幡、但馬兩國,而是將伊達家和石山本願寺之間的緩衝區全部吞下,甚至於在石山本願寺敗北之後奪取後者的地盤的打算。如此一來對付因幡、但馬兩國就不能夠出動主力部隊,將會僅僅由伯耆、美作兩國的地方部隊發動對因幡國的戰事。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政衡指着但馬國說道:「自從四年前鳥取城一戰。山名佑豐損兵折將,元氣大傷,要不是積威猶在的話,怕是早已經被他的家臣們驅逐出去,不過主家的權力已經大大減弱,現如今的但馬國的大權是由垣屋、八木、太田垣、田結莊四大家族手中,他們和山名佑豐一起組成了但馬國現如今的政權,可以說是多頭政治。如此一來,降服但馬國不用一兵一卒,只要一說客足以。」
既然決定要打。那該出力的就得出力,該出主意的就得出主意。但馬國一說客足以,因幡國,政衡沒有明說。那麼就是很大可能會用戰爭手段解決因幡國。這不是取決於伊達家,而是取決於武田高信,只要武田高信讓出因幡國,自願前來岡山城成為一個寓翁的話,伊達家也不願意手上再沾染鮮血。顯然這個願望是很難完成的任務。
因幡、但馬兩國的討論,只是開了一個頭。後面還有許多要討論的事情,當然如今只能夠討論對付因幡、但馬兩國的事情,因為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也就是春耕之際的前後,伊達家將會出動一支四五千人的軍隊攻入因幡國,那個時候已經取得了但馬國的降表,得到但馬國山名一族的讓書,在大義上取得因幡國站得腳跟,最好同時從但馬國方向夾擊武田高信。
形勢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一切計劃都要遵循這一鐵律,誰都無法做出最為正確的策略。要是死板得認為一切都在按照着自己想好的發展,那麼最終將會一無所有。
所以,在討
第二十五章 草木皆休蟲未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