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進入太空的人一多,國際新聞和互聯網上有關太空的信息就開始暴增。
當初那幾個被稱為「歐皇」的普通人就打斷了宇航員對太空的「壟斷」,他們進入太空讓很多人興奮了起來,看到了希望。
畢竟宇航員要的專業太高了,哪怕之前有太空旅遊的項目,但那幾位也是在宇航局跟着專業宇航員訓練了幾個月時間,然後才得到了進入太空的資格。
不提兩三千萬美元的巨額資金,光是長達數月的訓練時間一些人就擠不出來。
雖然最開始的太空遊客就不需要像航天員一樣強健的身體,但也必須要能經受得起當時火箭起飛時的巨大噪音、振動、過載等種種考驗。
同時,還要能忍受飛船上升和下降過程中,超過人體原來體重三倍到四倍的「超重」。
當時的火箭都是為職業宇航員準備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進入太空,其餘的功效可以稍微往後稍稍,還是後來考慮到宇航員也是人,並且技術進步了,才稍微注意到了乘坐體驗。
而且太空本身也是一道門檻,那地方看起來空曠,實際情況極為複雜,進入太空的人還必須能夠耐受強輻射、高真空、溫度驟變和長時間失重等太空環境。
這是最客觀的考驗,不會看太空遊客不是職業宇航員就降低危害。
所以哪怕短時間太空航行對健康要求不像宇航員那樣嚴謹,但足夠的體能也是必要的,畢竟不論做什麼事,一個健康體魄都是重中之重,太空航行更是如此。
體能檢測包括心跳數據,血壓等,心跳不能高於100次每分,血壓則需要保持在100-160之間,還有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有達到這個初始條件的人才能進行太空旅行。
之後還要進行長時間的體能訓練,還有飛行失重訓練,零重力訓練,水中失重訓練等。
讓遊客真實感受熟悉失重環境,並在這種狀況下完成吃飯、睡覺、閉眼、睜眼、上廁所等訓練,確保遊客能進一步應對太空中的種種現象。
其次也要詳細太空旅遊指南,並了解乘坐飛行器的性能特點,包括艙內各種電器開關設施使用方法和安全救生知識等等。
最後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膽識,克服上太空的恐懼,一定要聽從宇航員命令,從容應對飛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些「初期」的太空遊客要求直接勸退無數人,以至於太空遊客的數量在十幾年前的八年時間裏定格在了7名。
現在好了,領航者的出現,並且以高超的航天設備製造技術讓太空載人設備升了好幾級,之前各種因為技術不足需要人力直接硬抗的情況得到緩解,不再需要太空遊客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極大的縮短了訓練時間,從數月減少到了半天!
同時高超技術造出的軌道穿梭機可以完全復用,每次只需要加注燃料即可,減少了旅遊成本,相對的太空旅遊費用也從幾千萬美元降到最低一百萬美元。
甚至人家還玩抽獎,免費送遊客去太空遊玩。
因為乘坐的是先進的軌道穿梭機,不用像宇航員那樣壓榨身體,只要身體健康,哪怕年齡大一點也沒關係,畢竟之前已經有79歲的老人家乘坐軌道穿梭機進入太空的記錄了。
而且在太空待了一天之後回來重新檢查了身體,基本影響不大,比之前那幾位太空遊客一周到十天左右的太空之旅輕鬆很多。
那些太空遊客也不是非要待那麼久,只是因為那時候的載人航天設備不能像軌道穿梭機一樣一天來回好幾趟,發射一次的成本太高,所以需要等任務,有任務了才會帶他們進太空,或者返回地面。
所以事實上之前那幾位的太空之旅只能算是「搭車」,根本就不是航天飛行器為他們設計的主動任務,要想航天發射以太空遊客為中心,僅僅兩三千萬美元可不夠。
哪像現在,飛鏢級軌道穿梭機就是專門為了太空遊客而服務,每名遊客只收100萬美元。
因為有針對性,所以就不用再進行突擊體能訓練和嚴格的健康把控了,只要符合一般人的身體水平,基本都能通過領航者航天公司的健康檢查。
過了檢查,只要再經過一些簡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