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逍怎麼也沒想到,居然會在這裏遇到顧炎武這個正主。
魯迅說的果然沒錯,李鬼總是會遇到李逵的。
好在顧炎武現在還是顧絳,更不曾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類的話。
此時的顧炎武,年齡與雲逍相仿。
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絲毫看不出大思想家的樣子。
雲逍的目光,讓顧炎武有所察覺,不由得眉頭輕蹙這俊俏的年輕人,該不會有斷袖之癖吧?
畢自嚴笑道:「這位小哥覺得我的話有何不妥?」
「何止不妥?」
顧炎武將注意力轉移過去,侃侃而談。
「天下夏稅秋糧,以石計者總2900萬餘。而浙江布政司275萬餘石,近天下田稅十分之一。」
「自唐以來,江南富盛天下,前宋時畝稅一斗,元朝畝稅三升。而大明立國之初,畝稅高達八斗,因此致使江南百姓困頓。」
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提倡利國富民,此時思想已經有了萌芽。
加之其天性獨立,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
並且這人喜歡實地調查,說話從不放空炮。
他剛才說的倒是實情,不過卻是為了發泄憤懣。
從大明立國之初,江南的田稅就高得離譜。
在江南人看來,不僅只是因為江南富庶,還因為老朱故意報復。
蘇杭等地以前是張士誠的地盤,老朱攻打張士誠時,遭到百姓頑強抵抗。
因此老朱滅了張士誠後,就對江南課以重稅。
當然了,這只是民間的看法。
老朱限制和打壓江南地主豪紳,是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可不只是為了報復。
雲逍忍不住笑了。
沒想到年輕的顧炎武,竟是個憤青。
李標等人聽出顧炎武話中的意思,臉色頓時變了。
那布政司的黃參政,連連朝那七品官使眼色,讓其勸阻這年輕人。
對方並不認識黃參政,卻也意識到顧炎武的言語有些出格,連忙出聲勸阻。
誰知顧炎武卻充耳不聞,繼續滔滔不絕:
「蘇杭賦稅如此之重,不種植桑麻,或是外出做工,又哪裏來的銀子繳納重稅?」
「棄稻種桑,棄田務工,讓江南百姓才能衣食無憂,朝廷也有了賦稅來源。」
「這位長者卻聲稱,江南棄稻,非江南百姓和朝廷之福,豈不是謬論?」
顧炎武雖然年輕,見識卻非同一般,也極為健談。
只可惜站得高度不夠,看的遠不如李標等閣臣那樣遠。
畢自嚴啞然失笑。
在總理大明財政十幾年,哪能這樣就輕易被一個後生駁倒?
畢自嚴反問道:「若是所有百姓都是做工了,誰來種田?若是所有田地都去種桑、棉、甘蔗、煙等作物,天下人又吃什麼?」
顧炎武不假思索地答道:「湖廣、江西、廣西等地種糧,供應江南即可。」
這不僅是他的看法,現實也是如此。
自三國孫權開發江南以來,就是魚米之鄉。
可到如今,江南竟然連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大部分是從外省轉運而來。
畢自嚴一聲長嘆,說道:「年輕人,事情哪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放棄糧食,改種經濟作物,可不僅是江浙地區,福建沿海和廣東同樣如此。
福建本來是山多田少的地區。
但百姓開山拓荒,大多數種植甘蔗、煙草等作物,種稻米的極少,以致糧食高度緊張。
廣東珠三角地區,本來是一年三熟的糧食高產區。
冬種春熟,春種夏熟,秋種冬熟,被譽為「多谷之地"。
而自隆慶開關以後,國內外貿易興旺,經濟作物迅速發展。
人們都去做生意、種經濟作物了,幾乎無人耕種糧食。
甚至北方地區,在利益驅使下,也大面積地種植經濟作物。
漢中沃土腴田,盡植煙苗。
山東、河
第699章 十年內,餓殍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