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這一塊兒,是小國的立身之本。
想來也是這個道理,若是都像高句麗那般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墳頭草都幾丈高了。
至少在五年之內,大唐以雷霆之勢,平滅薛延陀和西突厥的赫赫聲威,都將在西域當中流傳。
現如今的西域甚至還流傳着一個梗,每當有小孩兒在夜裏哭泣的時候,他們的父母都會威脅說「李世績來了」,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當即那孩子就不哭了。
在新年的當天,西域各國的使節也抵達了大唐的首都,長安城。
和各國使節一起進京的,還有裴行儉的車隊。
運送貨物的車隊一眼望不到頭,很難不讓人震撼。
自從平滅薛延陀以後,繳獲的牛馬不計其數,同時也被大唐安排到幽州和登州,充作畜力。
草原上的牛雖說耕地這一塊兒的技能點的不多,但拉車這一塊兒還是比較穩健的。
畢竟從上追溯到漢代,便有過相關的記載。
南北朝時期,鮮卑、柔然、鐵勒等族,造車技術已經相當高超。
北朝時的鐵勒人就以造車聞名,他們造的車「車輪高大,輻數至多」,很適應草原環境,正因為如此,又被史書上稱為「高車人」。
拉車的牲畜,選用的自然也就是牛或者馬。
這樣的運輸方式,如同旱地的舟船一般,又被稱為「草原之舟」。
什麼《旱地行舟》
所以這批牲畜運送到幽州和登州之後,極大地緩解了大唐的運輸壓力,再加上平滅西突厥所獲的牲畜,更是讓大唐的運輸業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
這一次裴行儉從南方帶回來的,不止有糧食,更有許多名貴的香料。
西域諸國的使節更是體會到了大唐的興盛,對大唐也更加歸心。
在得知大唐在攻略西突厥大獲全勝後,整個長安上下一片歡騰雀躍。
戰無不勝的大唐再次攻克了一個不臣之國,本身就值得慶賀。
再者說,大唐開啟戰端也並非勞民傷財,朝廷上下還能賺上不少,甚至百姓們也能跟着喝點湯,所以百姓自然也是沒什麼意見。
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唐能打得贏,百戰百勝。
老李在除夕夜出現在承天門上,與長安百姓一同歡慶新年。
過了年後,大唐朝廷便開始着手實施西域改造計劃。
首先,大唐是溫暖期,西域並不像後世一樣沙化嚴重。
按照李象給出的說法,西域的氣候比較適合種植紅棗、葡萄、、甜菜等作物,故而大唐便準備着重發展這一類的作物。
農耕是漢文明的靈魂,這個可不能丟掉。
與此同時,西域的畜牧業也要進行,兩種產業齊頭並舉。
另外,在李象的建議之下,大唐還推出了移民的利好政策,鼓勵內地的百姓移民到西域當中,參與西域的生產建設。
在西域駐防的安西都護府也不能落下,更要鼓勵屯田政策,將西域變為塞上江南。
西突厥平滅之後,在大唐的四周也就再也沒有了敵手。
即便是吐蕃這個新崛起的國家,在見到大唐雙手插兜不知道什麼叫對手之後,也提不起任何不該有的心思,侍奉大唐愈加恭謹。
畢竟大唐有句古話,叫做識時務者為俊傑。
整個貞觀二十一年和貞觀二十二年,就在平穩與發展當中度過。
長安也是一年比一年繁榮,在李象的重新建設之下,即便是貞觀二十一年秋的那場暴雨,也未曾有任何洪積災害發生。
兩座書院也已經步入正軌,貞觀二十一年學期不止有長安的孩子入學,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
尤其是登州和幽州這兩個新興的城市,更是熱衷於將孩子送到長安去讀書。
畢竟這可是大唐的首都,心臟所在,就算學不了什麼東西,過來長長見識也是好的。
在李象的主持之下,大唐在長安到洛陽、洛陽到幽州、洛陽到登州之間修建了寬闊的馳道。
有道路的連接,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