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九零年七八月間某日,強子因為留隊的名額跟連長發生爭執,最終起了摩擦甚至動手,然後在十月份背了個處分復原回家。
他家在一個很有名卻又很小的縣城,因為秦兵馬俑而享譽全世界,但是在哪個年代依然與繁華相去甚遠,整個縣城也只有三條不長的街道相互交錯,臨街的門面房矮小又破舊,唯一比較大的國營甜食店也不過是兩層的磚木結構小樓房,整個城區甚至連公交車都沒有一趟。
那年深秋十月間,一列綠皮火車在略顯破舊的車站停穩後,稀稀拉拉的只有十五六個人下車,然後急匆匆的朝着出站口走去。
強子背着打的一絲不苟的行軍背包從最後一節車廂下車,然後跟着稀稀拉拉的人流走出車站。
眼下秋收季節,正是新兵入伍,老兵復原的交替時節,那個年代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復轉軍人,因為沒有肩章和帽徽的墨綠色軍裝太明顯了。
「一點兒都沒變啊!」
強子長長的嘆息道,五年前他滿懷希望入伍,現在卻義務服役超額期滿,復轉回原籍。
他的從軍經歷這也是那個年代相當一部分農村男孩子的經歷,他們懷揣夢想,帶着一腔熱血入伍,然而一沒文憑二沒立功表現,更是沒有身份背景,想在部隊改變命運的夢想很快破滅,最終義務服役期滿,復原返回原籍繼續務農。
強子背着背包,右手拎着一個裝着不少書籍的網袋(這是他從軍五年最重要的收穫),隨着人流走出火車站後沒有停留,沿着隴海線一路向東徒步而行。
那個時候連公交車都沒有,出租車之類更是不用想了,大多數人出行都是靠步行或者是自行車。
記得那時候家裏的自行車都是擦洗的錚明瓦亮,下雨天不騎,上陡坡不騎、超重不騎等等,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自行車騎人(泥濘道路扛着自行車)的現象
強子家距離火車站大約四五公里,對於經常進行十公里負重越野的他來說,這點路根本就不叫事。
不過對於他來說,復原回家多少有點說不上來的失落感,跳出面朝黃土背朝天命運的想法落空,恐怕是誰也不會興高采烈,尤其是他還背了個處分復原!
這段路他走的不快,甚至可以說有些磨蹭,因為他打算在天黑時進村,那樣就可以不被村裏的七大姑八大姨張四王五疙瘩六盤問,從而減少些許尷尬。
好不容易磨蹭到天黑,強子像是偵察兵一樣左右環顧,然後拉低帽沿突然加快速度,以武裝越野的速度一溜煙進了村子,果然沒有碰到那些煩人的村里人。
父母看到兒子回家,自是免不了一番噓寒問暖,因為他已經五年沒有回家了,入伍時才是十七歲不到的半大小子,眼下經過部隊大熔爐的磨鍊,已經徹底蛻變,成了隨時準備扛起生活所有的男子漢。
「哈哈哈兒子啊,不必唉聲嘆氣的,復原對於農村娃來說不是常態嗎,咱們就是做農民的命,趕明天尋個啥工作,好歹部隊給了你一個能夠扛起生活重擔的好身板不是嗎?」
父親作為家裏的主心骨,曾經也是服役七八年的復轉老兵,對於這些人生常態似乎看的很開。
「就是,聽你爸的,只要肯出力,就不愁過不好日子,哪天托人給你尋個媳婦,好歹先成個家,農村人過日子嗎,先解決一件大事再說。」
母親如是勸說,作為農村婦女,也許她能夠想到的就是給孩子蓋房子結婚生子吧!
「對了爸,我在部隊學過廚師,能做川菜,算是個正經川菜廚子,我想先找個廚師的活,起碼掙錢養家不成問題。」
強子入伍時就分到了炊事班,又接受過正規廚子的培訓,也做得一手好菜,於是說出自己的想法。
那個時候,廚師算是個比較混的開的職業,只要手藝好,不愁工作養家的事。
聽到這個消息,龐爸龐媽有些喜出望外,這年頭有這門手藝雖然不能發家致富,但是絕對餓不着,養活老婆孩子也差不多足夠。
「太好了,你這孩子,怎麼寫信都沒說過這事,既然有了這門手藝,這五年兵就不白當,明天我問下戰友,他就是個老牌廚子,看看哪裏需要人手」
要說小縣城最好的高中,
第2章 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