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個月時間的準備,朱慈烺的登基儀式十分莊重,而為了激勵人心,他在登基之後,立刻就宣佈了南京朝堂各部各司,各地方督撫,以及軍中各營將領的封賞。
正如此前眾臣所預料的那般,南京朝堂上原本暫領的各部各司官員,此時紛紛轉正,原本歷史上被馬士英和部分擁福勛貴聯合排擠走的忠良,如今都穩坐朝中要津。
而地方上,何騰蛟受封督師,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贛,楚,湘軍務,開府南昌,堵胤錫巡撫湘,楚,開府長沙,兩人就地籌措錢糧,供應地方和南直隸的大軍。
王應熊被啟用為督師,封兵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雲貴川三省軍務,開府遵義,專制西賊。
三人都被授意在家鄉或駐地招募鄉人,重建或直領地方標營,並允許在地方訓練民團,建軍所需由地方府庫支出。
而在軍中,殿前軍總兵官常登貴被封為安國侯,鳳陽總兵陳福被封為興北侯,黃得功晉升為靖南侯,左良玉晉升為寧南侯,高傑被封為定北伯,劉澤清被封為東平伯,劉良佐被封為廣昌伯,調入京營的李本深,胡茂禎兩人,也因為此前的從龍之功,掛滅虜,破虜將軍印。
與此同時,這七個侯伯中,凡是有子嗣的,全都蔭封了世襲的錦衣衛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官職,便是還沒有子嗣的,也都已經提前蔭封,只等子孫生出。
這一眾侯伯將領的子嗣在獲得了這些蔭封的官職之後,入宮在「君子營」中學習武備兵法,操練陣型馬術,也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如此一番大肆封賞,大部分在這段時間還表現尚可,或者是頗有根基和實力的文武官員們,都加官進爵了,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在結束登基大典和緊接着召開的短暫朝會之後,朱慈烺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韓贊周立即帶着兩個太監,抬着端菜的小轎子上來。
如今百廢待興,除非是款待群臣,不然宮裏的一切設施和膳食,都是從簡,便是登基大典前修繕南京宮城,也只是修繕了登基大典和朝會時,群臣能看到的地方。
天子的威嚴,朱慈烺要保持住,朝臣們的信心,他也需要維護,這方面的錢,他是必須要花的,但其他方面,便是該省則省了。
當然,偌大的一個國家,到處都需要花錢,而且全都是大錢,單單是靠節流是不行的,最重要的還得是開源。
而想要開源,朱慈烺除了掌握軍隊之外,最關鍵的便是掌握錦衣衛,他需要摸清楚南方各省的底細,特別是各地士紳和富商的家底。
這些依靠現有的行政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但如果等到朱慈烺完全培養起了自己的行政班底,那就太遲了。
他現在還可以靠着宗室和淮安鹽商的慷慨捐贈維持額外練兵的軍餉開支,但明年若是進一步擴軍,就得依靠大明王朝的稅收了,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收入來源。
朱慈烺雖然完全沒有福王那麼驕奢淫逸,底下的官員也因為他的強硬狠厲,李邦華,史可法,高弘圖等人的手腕和表率,貪污腐敗大為減少。
但這樣每年也就是能省下不到兩百萬兩銀子,還不夠養一支三萬人的大軍,更不用說原本歷史上弘光朝廷沒有更多投入的四川,貴州,湖廣,江西等省,朱慈烺如今也需要加大投入。
而重建的錦衣衛和受到南京朝廷制約的地方官僚相輔相成,才能讓朱慈烺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和改革大明王朝此時已經十分低效臃腫的稅收體系。
周世顯雖然在軍事上十分稚嫩,領兵打仗也沒有表現出什麼天賦,但在官場上,卻十分老道圓滑,特別是其心思細膩,很多常人注意不到的蛛絲馬跡,他都能一一聯想到。
憑藉着從京城帶出來的心腹和朱慈烺給他的一百多名班底,再加上周家父輩在南直隸的關係,周世顯很快就收攏到了一批來自三教九流的人。
這些人雖然打仗不行,但對於各地方,各行業的情況,卻獨有心得,甚至不用刺探,便能大概猜出一些背地裏的不法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