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出來後,田文見張天放正帶人忙着收治傷員,便悄悄過來詢問隊長同那韃子的翻譯官在屋內談了什麼。
之所以背着張天放,自是因為張天放並非王五嫡系。
雖說都是寧死不降清的好漢,有些事情真不好當着人家面說。
「勸我降清。」
王五沒有隱瞞,將那曹家包衣奴與他所說原封不動告訴了田文。
「吳三桂會反?!」
田文叫這驚人的信息嚇了一跳,進而面有喜色道:「若此人所言成真,那真是天不絕我大明啊!」
「未必!」
王五卻潑了田文一頭冷水,看着這個內心對抗清事業有所動搖,準備有朝一日能夠突圍的話就回鄉種地的「秀才」道:「你以為吳三桂真起兵的話,他會復明?」
田文愣住,十分不解道:「吳三桂起兵若不打復明旗號,如何能得天下人心?」
「人心?」
王五搖了搖頭,微嘆一聲:「這天下若真有人心,又豈會叫那韃子佔了中國。」
頓了頓,冷笑一聲,「永曆帝是吳三桂帶兵去緬甸抓回並勒死的,一個弒君之人有什麼資格再以明室為旗號招攬人心!又有多少人信他?反正,我是不信的。」
這話讓田文一時不知如何反應,半響嘀咕一句:「若不打復明旗號,他吳三桂以何名義起兵反清?」
「自古,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王五的意思很直白,只要兵馬夠多,吳三桂壓根不必扛什麼復明大旗,僅以自身實力便能同清廷一決高下。
滿清的核心軍事力量滿八旗兵力,如今都沒吳三桂麾下兵馬多!
事實也是如此,吳三桂最終的選擇就是自立為大周昭武皇帝。
以周抗清,而非以明抗清。
若非老小子突然染病去逝,鹿死誰手真就不可知。
要知道,吳周立國之時,吳軍在軍事上是穩壓清軍的,並陸續取得幾次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且正在準備渡江北伐。
嚇的康麻子都要買票回老家了。
真就是被六十幾歲的老吳按在身下摩擦了好幾年,生不如死。
吳的部下更是人材輩出,若非失敗,史書中必然是將星璀璨!
那些追隨吳三桂反清的將領,又哪一個是為了復明的?
所以,復不復明於抗清大業真是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兵強馬壯!
王五隻恨自己不是吳三桂,否則這會就起兵殺向北京了。
田文忽然想到什麼,不由疑惑看向王五:「隊長莫非受了那包衣的影響有意降清,待那吳三桂起兵再舉義旗?可萬一吳三桂真是忠心韃子的狗,任憑韃子如何猜忌他都不起兵呢?」
王五未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反而問田文:「不管吳三桂起不起兵,若我決心先降清的話,你認為有多少人會跟隨我?」
「這...」
田文有些為難,皺了皺眉實話實說道:「弟兄們之所以願意跟着隊長走到底,無非是隊長所言好男兒不降清,否則對不住下面的兩個卵子...可隊長突然要帶大家降了韃子,我怕一多半弟兄不願跟隊長走。」
王五聽後沉默。
這正是他所憂慮的。
誠如九年後有「三藩之亂」這個天賜良機等着他,前提卻是他得有一支信得過的兵馬。
不求人多,但求忠心可靠,願意隨他繼續同清廷干到底。
兩三千人都行,甚至千餘死士都足矣!
但他現在要是突然改變主意降清,下面這幫誓死不降的漢子們又能有幾個轉過彎,願意隨他剃髮忍辱負重呢。
畢竟,吳三桂起兵反清於現在而言,只是一個猜測,而不是必然發生的事。
最大的可能是除了少數人外,大部分人將背離他而去。
沒有一支鐵杆軍隊,他王五縱是在清軍混得風生水起,於那「三藩之亂」時也不會有多大「能量」。
坐壁上觀,又或局外者,又怎甘心!
想到此處,不由有些自嘲,自己兩世為人竟被一個包衣奴蠱惑以
第四十三章 我強則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