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公平!」岩崎指着雅虎新聞上滿屏的光甲號相關新聞說道。
不僅阿美利肯新聞上全部都給了光甲號版面,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隨着光甲號的艙段被密集發射升空,整個空間站艙段以每半個月一個艙段的速度快速擴張。
光甲號成為整個3月份全球最關注的新聞,這空間站建得比下餃子還要更快。
光甲號的建設速度某種意義上充分證明了華國速度,華國人哪怕在太空建造基礎設施這件事上,也保持了和地球上同樣的速度。
今村眼睛只是瞄了一眼,隨即又把目光繼續集中在自己手上的sat上,「有什麼不公平?
這是人類第一次把衛星發射到離人類如此遠的宇宙中,先驅者應該受到讚賞,哪怕他們和我們並不友好。」
今村和岩崎都是東大航天工業的學生,今年大三,而今村手裏的sat是個小型火箭。
準確來說,sat包括了火箭和衛星,學生們需要通過對sat的設計,來使它完成從發射到回收的全過程。
sat最早就來自阿美利肯和霓虹在夏威夷舉辦的研討會,研討會上他們覺得應該要有一種教學工具,來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航天工業。
在這樣的前提下,sat應運而生。同時因為東大作為當時研討會的提出方之一,他們每年都會派大三學生去參加在內華達州黑洛克沙漠舉辦的以大學生為主的sat發射比賽ARLISS。
對航天專業學生來說,如果能在這個比賽中拿獎,在個人履歷上絕對是值得記錄的一筆。
去之前東大航天工業專業內部需要先進行一個小型的比賽,顯然今村非常希望能夠獲得這樣的機會。
「我只是覺得所有出現在我們新聞報道版面上和航天相關的新聞,要麼是光甲航天要麼是SpaceX。
這兩家佔據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新聞版面,無論是國外的新聞還是我們霓虹本國的新聞。
而霓虹自己的航天發展,別說國外媒體報道了,就連我們本國的雅虎、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等這些媒體,都不會進行報道。
光甲航天聲稱要去太空採礦,但他們從來沒有從小行星上獲取哪怕一塊樣本,而我們的隼鳥明明早就從小行星上取回了樣品,甚至從3.4億公里外的小行星上取回了樣品。
甚至霓虹自己的新聞媒體都只會給隼鳥留很小的版面進行報道,好像人類第一次從小行星上取樣壓根就是微不足道的成績一樣。」
岩崎憤憤不平,對整個世界好像只有華國和阿美利肯在航天領域有所進展的「輿論幻象」感到不滿。
顯然這樣的現象不是第一天才有,按照道理來說,跨越上億公里的採樣,光是聽到這個距離都足夠浪漫,更何況這同樣是人類第一次,但在新聞上連點水花都激不起來。
這難免讓霓虹的航天相關從業人士感到不滿。
只是今村好像並不意外,「這再正常不過了,媒體不會關注一個沒有潛在新聞價值的新聞。
沒有潛在新聞價值的新聞只是事件,而不是新聞。」今村直視岩崎,向來能夠挖掘事務本質的他接着說道:
「你說的沒錯,隼鳥第一次從小行星上帶回了樣品,然後呢?
帶回的小行星樣品有什麼信息挖掘出來了嗎?上面除了橄欖石和輝石這樣在地球上很常見的石頭外還有什麼嗎?
有微生物嗎,有有機物質嗎?這些都沒有。
而另外一個對象是隼鳥和霓虹航天本身,隼鳥有什麼可以繼續挖掘的潛力嗎?它未來的採集樣品對象有可能是金屬型小行星嗎?
霓虹航天本身有可能依託隼鳥發展出一系列的航天產出嗎?
恐怕這些回答都是不行。那麼隼鳥帶回小行星樣本就僅僅只是一個事件。
而無論是過去SpaceX的可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