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修建的高大雄偉,堅固險峻,各種城防設施齊備,堪稱大明居安思危的典範,當然,它這個安,還有待商榷。b/>b/>
大同城牆一律用整齊的石條、石板、石方、石柱等為基,牆體用「三合土」逐段逐層夯成,外圍再砌以青磚。中等型號的城磚一塊就重35斤,由此可見城牆的堅固和建築的艱巨。b/>b/>
楊凌來到城下,仰面望去,不由暗嘆一聲:「雄關,真的是雄關!這樣壯觀的城牆,簡直讓人一看就喪失攻取的勇氣,真不知道前年韃子是怎樣險些攻進這樣一座大城,害得代王一溜煙兒跑回京城去向弘治皇上哭訴委曲。b/>b/>
大同城牆的正牆高三丈,正牆上還有女牆,女牆上再砌磚垛,磚垛間的垛口是守御將士的瞭望孔和射擊口,城牆上還建有雄偉的城樓、角樓、望樓,間隔而立。樓頂是重檐九脊歇山式,外有廊柱圍繞,下臨馬道。b/>b/>
這些高高低低的建築在城牆上構築了一道立體防線,可以觀察、隱蔽、機動、射擊、接應、制高和供將官居高指揮。b/>b/>
昨日楊凌已派人知會了那位動不動就尋死覓活的大同巡撫胡瓚,守城將官見是欽差的大軍,忙打開城門、放下吊橋,楊凌的鐵騎轟然而出。楊凌居中在火銃營中。b/>b/>
前軍中軍出了大同城門,後軍正源源跟出,楊凌勒馬閃在路旁。回首望向高大巍峨的城牆,特殊地齒輪狀凸凹相間的城牆外邊,還建有四座孤零零的望軍台,下邊沒有通道和樓梯,只在台頂用木板與城牆相搭才能往來,它可以在攀爬城牆的敵軍背後攻擊,策應、瞭望敵情。b/>b/>
楊凌不禁嘖嘖讚嘆一聲。所謂的銅牆鐵壁,大概也不外乎如此了。城中。三百名佩着長柄包鋼朴刀和利箭長弓的大內侍衛風馳電掣般沖向城門。b/>b/>
自宋以來,軍中兵種劃分明細,已經不象唐朝時軍隊那樣,無論是長槍手短刀手,人人皆佩弓箭,遠近皆攻,而楊凌挑的兵個個馬上地上、遠處近處皆可作戰。是以人手一弓,大內侍衛不但武藝精湛,騎射更不在話下,不但也佩了弓,而且是三石弓。b/>b/>
楊凌大軍後翼帶着從京師運來以及本地採購地犒賞三軍的物品,數十輛大車連綿不絕,速度也慢,所以此時剛剛走出城門。b/>b/>
守城裨將尚未下令關城。便看到又一隊甲冑精良地騎兵擁來,騎隊中有人大呼道:「勿關城門,後軍未盡」。b/>b/>
未及裨將追問,三百鐵騎已呼嘯而過,馬蹄踏在吊橋上轟然作響。這三百侍衛和其餘的官兵一路來到大同,彼此已經熟稔。那些排列在最後的硬弩手不知皇帝在軍中的內情,更不知楊凌令這三百人留守,見他們追來,還道是大帥特意安排在後營押陣的,所以也無人異議。b/>b/>
守城裨將見他們裝備衣着相同,雙方士卒又彼此熟稔,便不再問,待騎兵都衝出城去再升起吊橋,將城門又重重合上。b/>b/>
楊凌渾然不知後陣中悄然又多了三百精兵,消息做的太保密。結果就是反而有時造成更大的疏漏。大軍一路行進。一個多時辰後,來到了鎮羌堡附近。b/>b/>
前軍探馬遞迴消息。韃靼伯顏可汗親率鐵騎此時正在關外與楊總制地大軍作戰,楊總制現在無暇回顧,請欽差大人先上關隘觀敵瞭戰。b/>b/>
楊凌聽了精神一振,立即指揮大軍加速前進,鎮羌堡也是依山而建的一道關隘,左右是蜿蜒如龍的長城,距關隘兩里路外各有一道增兵口直達山上烽火台。b/>b/>
不及趕至鎮羌關,便聽到山外喊殺震天,旁邊出現一道增兵口,攀沿向上直達烽火台,此處修在險要的山峰上,易守難攻,所以韃子並未攻擊這裏,但是從這兒已可聽到震耳欲聾的廝殺聲。b/>b/>
楊凌立即下馬,令大軍原地待命,自已只帶了二百侍衛登關,到了烽火台上,一個守軍把總忙上前匆匆見過欽差。楊凌急急問道:「戰事如何?」b/>b/>
0190 鎮羌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