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再欲追擊時,孫堅戰死城頭的消息已在軍中傳開。
三軍將士無不人心惶惶,兵無戰心。
孫策不得已,只得引軍退回了巴陵,命大軍休整數日,便護送孫堅遺體,命全軍掛孝班師回吳郡去了,到了吳郡,便在戲平、張昭、程普等一干舊臣的支持下繼承爵位,接掌了江東四郡,迅速穩定住了局勢,但因為正在新老交替,一時無力對外用兵。
劉表接到消息後,又是心疼,又是擔憂。
新疼的是心腹大將黃祖戰死,擔憂的是殺了孫堅,這仇可就結的大的。
等孫策繼承孫堅堅業,一旦完成新老交接,必然會大舉進犯。
劉表沒有太大的野心,沒想過要對外擴張領地,只想守着荊州稱王,所以才頭疼。
十一月末,潼關築成。
羅征將徐晃召回長安,命張橫領軍八百鎮守潼關。
有函谷關在前面擋着,潼關的作用就不那麼明顯,勿需大將鎮守,一旦函谷關有變也可及時調派兵馬,徐晃也有大將之才,去守潼關有點屈才了。
至於如何安排徐晃,賈詡提出了建議。
河東無戰事,沒必要駐紮太多的兵馬,否則光是運送糧草,就要造成很大浪〗選?br />
賈詡建議讓徐晃率領八千河東兵鎮守河東,將高順召回長安練兵。如此一來,既重用了徐晃,示之以恩寵,又避免了糧草運送的巨大浪費,一舉雙得。
羅征從善如流。當即遷高順為河東太守,領八千河東兵鎮守河東。
又命高順率領兩萬屯田兵回長安。再從涼州召募一萬青壯,組織新軍。
按照羅征和賈詡的構想。將治下的軍隊根據指揮層級和不同軍事任務分成三級,一級駐紮在長安大營的軍隊,三萬機動兵力加上新組織的兩萬騎兵和三萬步兵,共計八萬大軍組成中央軍,由羅征直接指揮,主要負責對外征戰。
這支軍隊,也將是未來羅征出函谷關逐鹿中原的主要軍事力量。
短時間內,中央軍不會再擴軍。
二級是駐守各處關隘和戰略要地的軍隊,也就是趙雲、徐晃、張遼、李蒙等統兵大將率領的軍隊。也只接受羅征的指揮,地方州郡無權一應軍事行動。
這些二級軍隊的兵力大約在四萬左右,其中有徐晃率領的八千河東兵,趙雲整編的一萬雜胡騎兵,張遼的八千大軍,甘寧的一萬水軍,以及鎮守武關、潼關的少量兵馬。
羅征一直覺得手中可用的兵馬太少,其實細算下來,軍隊數量一點都不少。
只是除去鎮守各處險親要地的兵馬。機動兵馬沒有多少罷了。
曹操也是一樣,麾下軍隊的數量細算也在十萬以上。但中原無險可守,不但要防備淮南的袁術,也得防備河北的袁紹、洛陽李傕、荊州劉表。大半兵力要駐守各地,手中能用的兵馬也就在五六萬左右,分守各地的兵馬則在七萬以上。
三級是地方郡縣負責維護治安的軍隊。人數大約在數百到兩千不等,由地方郡縣的郡守或縣令指揮。但具體軍務和實際指揮作戰,則由武官來完成。
除此之外。羅征在三萬騎兵之外,再組建三千狼騎。
這支騎兵要從現有的所有騎兵裏面挑選,最終組建一支最為精銳的騎兵,一應軍資械器和裝備都要優先裝備最好的,入選的每一個士兵的待遇軍餉,也是最高的。…
就算是戰死後的撫恤,也要和其他的士兵拉開距離。
這支騎兵組織後將由許褚統領,只負責羅征的護衛和平狄將軍府的防務,負責一些超高難度的軍事任務,除羅征外再無人有權調動和指揮。
十二月,羅徵召集治下各郡守,統兵大將,齊集長安進行年度軍議。
這時候,各地諸侯都在家裏辛勤耕耘播種,天下相對平靜。
大雪已經下了好幾場,道路不同,沒有人出來打秋風。
各地郡守,統兵大將,都將軍務和政務交待給了副官,趕往長安。
平狄將軍府,議事室。
人還沒有到齊,數十人濟濟一堂,正在相互交談。
有些人之間本來有交情,可任職各地一年也難得見一回,好不容易齊集長安,自然要敘一敘別後之情,比如荀